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城市人,在外漂泊了三十多年,现在重新回到农村,却发现小时候那么熟悉的村子和人都好陌生,唯一没变的似乎只有乡音,那浓重的夹带着个别特色词语的乡音。
我在农村一直长到十七岁,小学和中学也是在农村学校上的,只是在考取大学后才一步步离农村越来越远,最后把自己变成了大学教授,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
从上大学以后我就很少回农村,即便偶尔回去也只是小住,对农村的变化没有真实的体会。但是现在不同了,由于退休,由于父亲不在母亲已老,而我又是自由之身,所以常常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老家,于是对老家或者农村,又不由自主地增加了新的了解。
总的感受是,农村变了,不只是屋子的结构和高度变了,而且是人的心态变了,过去那么单纯厚道彼此亲近的关系淡了,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我小的时候,一家子的事就是一个家族的事。比如盖屋子,当上梁的时候主人就会放鞭炮,撒糖果,他那个家族的人就会都过来“压风”,即“喝喜酒”。正常情况下,主人家的各种亲戚也会悉数到场,一起庆祝。再比如,哪家姑娘出嫁后在婆家受了委屈,只要这个姑娘家人吱一声,一个家族的小伙子都会出动,吓得姑娘婆家人不敢沾家,但还得请近门会说话的人出来接待,说一大堆的好话和保证,以免来的人气没法出,一把火把屋子熰了。
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过年,年三十和初一的早晨是一个家族展现人丁兴旺的最佳时节。我属于我们村最大家族的成员。按照长辈的要求,年三十的下午和年初一的早晨,全家族的男丁都要在男丁中年龄最长的那个人家里集合,带上草纸、鞭炮和长长的放鞭炮用的竹竿,浩浩荡荡地去给祖辈上坟,那场面看起来真叫壮观,而且让年轻的我们体验到家族的凝聚力和浓郁的年味儿。
除了上坟,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目,就是拜年。家族中的成年人会相互吆喝着,去给家族中的老人拜年。少年和小孩子则几个人一群在不同家庭之间串门子,从早饭后开始一直能串到将近中午,每走一家都会收获满口袋的葵花、花生,手里有时候还会拿着用麦面或糯米面做的焦叶子,一边走一边吃。
现在的农村,那些用红色土砖建起来的屋子多半空着,院子里甚至门口都长满了杂草,一看就是已经废弃很久,没有人整修了。
而新建的两层或三层楼房,底层住人,二层和三层基本空着,甚至没有装修,外表看不出美感,彼此之间看不出任何关联性。
再则,除了过年和农忙季节,农村里基本上看不到成年人。那些留守儿童,从周一到周五,有黄色的校车上门接送。以至于如今的农村,平日里仿佛淹没于寂静,难得听到几句说话声。
过年也没有了年味。家族成员之间平时很少来往,过年时也只是窝在各自的家里,守着电视或手机。过去那种家族成员之间串门子拜年的景象,整个家族的男丁一起上坟的场面,现在再也看不见了。年轻人现在几乎不知道拜年是怎么拜的,在他们的意识里,拜年就是通过手机抢红包,那种串门子的乐趣,那种对长辈的尊崇之情,对他们来讲,早已成了父辈们口中的故事。
大年初一早晨的上坟我不知道将来的农村是什么样子。但是,按照目前的发展,将来的中国没有农村,即便有,也绝对不会再是真正的中国农村,而是一种经历过毁灭的,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毫无瓜葛的假农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