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有则非常著名的故事——《达摩见梁武帝》,几年前,我曾读到这个故事,并写了一篇读书笔记调侃。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想法稍显幼稚。我该为当时的想法向梁武帝和达摩大师道歉。

先看故事。
《五灯会元卷一》有载:
达磨初见武帝。
帝问:“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磨云:“实无功德”。
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云:“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摩云:“不识。”
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
帝后举问志公。志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帝云:“不识。”志公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遂遣使者去请。志云:“莫道陛下发使去取,阖国人去,他亦不回。”
1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萧衍,史称梁武帝,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笃信佛教,是中国信佛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时度过很多人出家为僧,建塔、造寺、塑像装金,还披袈裟上座讲《放光般若经》,人称佛心天子、菩萨皇帝。杜牧诗中烟雨楼台庙宇的盛景,正是这位皇帝崇佛的大手笔。
梁武帝以他对佛法的信仰收获了他应得的功德,那就是他亲见了达摩祖师,并听到了达摩的教诲。
对于这段教诲,我之前一直心存疑惑。
达摩是圣人,他有识人之能。但为什么梁武帝却从圣人那里了无所获呢?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字里认为,梁武帝不善问,达摩大师也不善答。
梁武帝不可能不明白“四大皆空”的道理。
“道理其实很简单,梁武帝不是因为没文化而听不懂。他是从心底里不愿意听懂。对于一个亿万富翁,你告诉他,金钱如粪土,神马都是浮云,他是不会选择相信的。因为相信了你,对他十分不利。梁武帝对达摩有些生气,原因也在于此。他盖了那么多庙,做了那么多善事。大师你现在告诉他终极的真理是:四大皆空。他能不生气吗?倘若达摩大师四大皆空的真理告诉的对象是屠夫,效果就不一样了。禅门中刚好有则有名的公案。《指月录》载:广额屠儿于涅盘会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自云:是贤劫千佛一数。屠夫相信罪业本空要比皇帝相信没有功德容易很多。所以,终极真理,不是每一种人都能信受奉行的。”(以前的文字)
2
现在重读这则故事,却忍不住赞叹,达摩见梁武帝真是一个好故事。
在佛学范畴里,无论是的研究者还是信徒,他们都会纠结一个问题:佛教的修行到底指向什么?释迦牟尼的教法众多,佛教里教派林立。有小乘、大乘的区分,有藏圆通别的不同。佛陀自己一会儿说苦,一会儿说乐。祖师们一伙儿说不离见闻觉知,另一伙儿说不论禅定解脱。信徒们一帮子乐于行善积德,一帮子乐于参禅悟道。就连禅宗内部也对渐修、顿悟的理论争论不休。
什么是佛教的真理,如何达到真理?莫衷一是。
但这些问题,其实都集中在《达摩见梁武帝》这一个好故事里面了。
3
梁武帝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功德的。
梁武帝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圣谛的。
就提问而言,再高明的学者,也只能问到这个层次。这就是佛教理论里所谓的俗谛和圣谛。
见到圣人,你会问出什么问题呢?还是象知乎上的那些问题“有一百万元你会怎么花?”或者“退休了你会怎么生活?”,或者再终极一点“现在的墓地太贵了,将来怎么办?”之类的不知所云。
所以,梁武帝其实是善问的。他问到了点子上,也把问题问到了极致。
4
达摩大师连续用了两个否定词:实无功德、廓然无圣。
针对俗谛答之以“无”,针对圣谛亦答之以“无”。
做为观众,我们可能觉得达摩大师不会聊天。因为两个“无”字的使用,在“有无俱遣”的情况下,两人势必聊不下去了。
事实上,梁武帝在两个“无”字神咒的加持下,回到了当下。所以,他问达摩大师:对联者谁?其实梁武帝的意思是问:既然有无皆无,那么你是谁?我是谁?我们在哪儿?
达摩大师又当场传了无上咒:不识。
不识,什么意思?
刚好又牵出另一个比较出名好故事,《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的师弟惠明,为了抢袈裟追上逃难中的六祖慧能,他也抓住机会,向大师提问真谛。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达摩大师的“不识”二字,也正是此意。
该问的问了,该答的答了。达摩大师回答中肯,虽然用尽虚词,但皆是实言。所以,达摩大师其实是善答的。
5
故事是个好故事,问答是些好问答。但误解一直存在。
有人看见“实无功德”四字,以为佛教修行不要功德。
有人看见“廓然无圣”四字,又以为悟道者不需要修行。
正因为这样,近代袁焕仙先生见到虚云大师,请教修行人的疑问:“一云悟后起修报化;一云一悟便休,更有何事;一云修即不修、不修即修。”
虚云大师答:嘻!天下老乌一般黑。
6
须菩提尊者也有这样的疑问——什么好处都没有,为什么要修行呢?于是,他有机会在《金刚经》中直接向释迦佛本人请教。
释迦佛告诉他:“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然后又告诉他:“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显然,福德就是功德。功德就是好处。
而且,佛在《金刚经》中的回答也很清楚,“持戒修福者”能离“四相”修“六度”会有无量功德,但“不应贪着其事”。这就得修行者的全部。
7
梁武帝以帝王身份,持戒修福,你不得不赞叹其信仰的坚定。正因为他起寺度僧,持戒修福,所以他有机会听到达摩大师以另一种方式为他宣讲《金刚经》。这本身就是无上福报和无与伦比的功德。
在佛教那里,还有比这现殊胜的功德吗?
至于“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与否,已经与故事无关了,只与故事之外的你密切相关。
我为自己当初不小心掉进故事里表示歉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