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语录:
书到用时方恨少,肉到肥时方恨多。
破阵子·本意
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如星。塞上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莽苍踏雪行。
赤手屠熊搏虎,金戈荡寇鏖兵。草木残生颅铸铁,虫豸凝寒掌作冰。挥洒缚豪英。
男子汉大丈夫,第一论人品心肠,第二论才干事业,第三论文学武功。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镛)于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
金庸的离世引起巨大的反响,几代人都说“我是看着金庸的武侠小说长大的”。
金庸,与黄霑、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后来又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
金庸、古龙、梁羽生他一生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其笔下的著作屡次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对华人影视文化贡献重大,素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的称赞。
金庸所写的武侠小说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书香世家,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康熙给他们查氏一族宗祠题的是“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他家里良田千亩,藏书甚丰。
金庸的表亲等关系金庸说,“海宁地方小,大家都是亲戚,我叫徐志摩、蒋复璁做表哥。陈从周是我的亲戚,我比他高一辈,他叫徐志摩做表叔。王国维的弟弟王哲安先生做过我的老师”。
金庸的童年时代很快乐,八岁那年,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深深地吸引了他。
金庸的书法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金庸14岁,“我们家本是相当富裕的,但住宅、园子都被日军烧毁,母亲与弟弟都在战争中死亡”。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
15岁的金庸和两位同学合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的试题精编,约相当于《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这类的参考书。这本书畅销几个省,赚到的第一桶金就足够把他供到大学。
当时金庸合编的《献给投考初中者》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遭到开除,遂转学去了衢州。
1944年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又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被劝退学。退学后的金庸到中央图书馆挂职工作,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中外书籍,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1946年,金庸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同年秋天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
大公报馆1947年,上海《大公报》招三名编辑,金庸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被录取。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遣到香港,那年他24岁。
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香港大公报球队,后排左二为金庸1947年,金庸在杭州邂逅了朋友杜冶秋的妹妹,17岁的杜治芬,两人谈起了恋爱。1948年,金庸去香港前两人完婚迁居香港,但最终劳燕分飞,离婚后她回了中国内地。
金庸和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结婚照金庸在《大公报》的其他同事说:“杜冶芬是杭州人,不懂粤语,在香港感到生活苦闷,加上当时查良镛收入不多,她在吃不了苦的情况下,离开查良镛。”
金庸与杜冶芬在一起金庸曾对记者说:“年青时,喜欢一个女孩子,明明知道不合适,或者没机会,也照追可也。现在不怕讲,我第一任太太betrayed(背叛)了我。”他还说:“我是离过婚,第一次结婚的时候,她很爱我,我很爱她。但事后离了婚,你问我后悔不后悔,我说不后悔。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大家好真心真意的,事后变故,大家没办法知道。”
1950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金庸被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
香港大公报同事合影,第二排左二为金庸金庸的同事陈文统(梁羽生)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非常受群众欢迎,1955年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创作又到了疲惫期。
报纸总编辑让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于是查良镛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问世,一炮而红。他将名字(查良镛)最后一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
此书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
《射雕英雄传》于1957年1月至1959年5月,共在《香港商报》连载862天,期间《香港商报》常供不应求,甚至有不少台湾报贩子在香港订购《香港商报》再走私入台。台湾政府发现后甚是惊恐,并以为这是“中共武侠统战”
金庸的武侠小说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十余年间,他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
金庸手书“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956年5月1日,金庸和第二任妻子朱玫(新闻记者)结婚,备尝艰辛,朱玫与他患难与共,还曾变卖首饰支撑他的事业。
那时他们已有二男二女,朱玫除了照顾孩子,每天还要给他送饭。
金庸回忆“我妻朱玫每天从九龙家里煮了饭,送到香港来给我吃”。可惜事业成功后金庸出轨,婚姻破裂,夫妻分道扬镳。
昔日的才子佳人终究半路就异途“他与朱玫离婚,得不到好朋友们的谅解”,林燕妮说朱玫“也属性刚之人”,离婚后金庸说:“我一直想接近她,想帮助她,她拒绝,她不愿意见我,我通过叫儿子去照顾她,她也不愿意见到,她情愿独立。”
金庸说:“我对不起朱玫,我作为丈夫并不很成功,因为我离过婚,跟我离婚的太太有一位,我心里感觉对不起她,我很难过。”
一家人,金庸和朱玫共育有两子两女1957年中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一向敢说真话的大公报也紧跟浮夸风做虚假报道,金庸主动离开了大公报加入了香港长城电影公司作编剧。
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首席女演员夏梦编剧金庸和明星夏梦因为要讲戏而接触,相见时金庸33岁,夏梦24岁。
金庸给夏梦讲剧本金庸很欣赏夏梦:“生活中的夏梦真美,使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使我心跳加速,魂儿为之勾去。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长得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夏梦被誉为“东方版奥黛丽·赫本”,“是传统士大夫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又是承载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文人家国梦想的梦中情人。”
金庸还特意取笔名“姚嘉依”,因为在片场夏梦因金庸“姚馥兰”的笔名而习惯叫着“姚阿姨来了”、“姚阿姨走了”,故娶此笔名。
1959年,金庸离开长城电影制片公司,他依旧关注着夏梦,夏梦出国旅游,金庸特意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专栏——“夏梦游记”,追踪夏梦的行程,报道她的旅程。
金庸为她的旅行写专栏坊间传说金庸曾向夏梦表明心迹,但夏梦婉拒:“我非常看重你的才气,也欣赏你的人品,可是今生今世难偿此愿,也许来生来世还有机会。”
后来金庸笔下的女子,都有着夏梦若隐若现的影子:黄蓉、小龙女、王语嫣、岳灵珊……
《射雕英雄传》的演员1958年,香港峨眉影片公司陆续将《碧血剑》、《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鸳鸯刀》、《飞狐外传》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屏。
《射雕英雄传》电影海报1959年,35岁的金庸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
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困难时所有职员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好友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地《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他说:“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在担任老板的30年时间里,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金庸的办公室,全是书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鹿鼎记》的演员他最后的封笔之作《鹿鼎记》,甚至开始“反英雄”。他感慨道:“年轻时崇拜的大英雄都是完美无缺的,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英雄,他也有普通甚至卑鄙的一面。”
1976年,金庸娶酒店侍应生林乐怡为妻。她认识金庸时才十六岁,比金庸小二十多岁。
金庸与林乐怡记者问及金庸和太太林乐怡“怎样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他坦言:“也没什么。平时她什么都很迁就我,到她发脾气时,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关系不算特别成功,又不算很失败,和普通夫妻一样啦。”
金庸与林乐怡金庸说:“夫妻之间是生活沟通,而不是思想研讨。想避免冲突,就少说为妙。夫妻之间不一定要兴趣相投,而是双方留点儿空白,彼此都有自己的空间。”
1976年10月,金庸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大儿子查传侠自缢身亡,这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
金庸与儿子查传侠他痛苦地回忆:“我记得接到大儿子在美国过身的消息后,好灰心,好难过,但那天还要继续在报馆写社评,一面写就一面流泪,一直都很伤心,还是要写。”之后,他亲自去美国,把儿子的骨灰捧回香港安葬。儿子的自杀也成了他信奉佛教的直接原因。当时他正在修订《倚天屠龙记》,几个月后他在后记中写下这番话:
……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金庸和大女儿查传诗金庸曾说:“作为父亲我对儿女很宽容,可惜少于教导,我爱他们,但是好像我不太喜欢教人。”
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
虽然作家王朔曾批评金庸小说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还包括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觉得这是一个坏的批评,他说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欢它。
确实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受到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他还曾获得了领导人邓小平的接见。
1981年邓小平接见金庸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他时,第一句话便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金庸在回到香港后,将一套《金庸小说全集》寄给邓小平。邓小平次女反馈:“爸爸很喜欢看你的小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看几页。”
"研究中国历史上这些大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千百年来物质生活虽然改变极大,但人的心理、对权力之争夺和保持的种种方法,还是极少有甚么改变。"——金庸
1989年,《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的日子,金庸卸任社长职务。1991年,67岁的金庸退出明报集团管理层,将《明报》卖给了企业家于品海。很多人说那是因为于品海长得像他自杀死去的儿子査传侠。
“创业容易守成难”,金庸创办了《明报》,并成就了《明报》的辉煌,但终因选择接班人的不慎,导致“花落人家”。1995年于品海被迫出售所拥有的所有《明报》股权
1999年5月,时年75岁的金庸曾受浙江大学邀请出任人文学院院长。他曾说,要考他的博士生不容易,要把论文寄过来,三年必须写两篇论文。
有人对金庸担任院长一职表示质疑,金庸回应说:“做院长压力不小,有人说我学问不够,我不会回击,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做学习研究,所以我去留学。”
2005年,81岁的金庸为修读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特地飞赴当地上课。
“做学问是自己得益的,可以有快乐的。”金庸曾说,“学问不够,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
晚年金庸一直没放弃学习,他的友人曾对媒体称,金庸晚年想完成人生转型,从文坛向学界进军,因为在他内心里,治学比写小说更有地位
2007年,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
2009年,金庸被聘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作协会议现场2010年、2011年,金庸又先后被英国剑桥大学和清华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哲学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院士等头衔。
金庸获清华大学荣誉院士近几年金庸在个人生活方面很低调,儿子查传倜说:“父亲毕竟90高龄,出去走动的时间很少,在家里基本上也不写东西了。平常在香港家里每天就是看看书、写写字,生活得很快乐。”
平时,他喜欢读历史性的书籍,每天读书大概4个小时。以前做报纸时,他经常要上夜班,早晨四五点钟才睡觉,有时下夜班后还要玩一会牌,这个习惯一时半会也没变。电视也会看,但看得不多,主要是新闻
金庸写了这么多武侠人物,本人最像哪一个?有人这样问过金庸的好友倪匡,倪匡说:“像段誉,段誉有绝顶武功,朱蛤神功好像没怎么用过;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斗酒时却大派用场;凌波微步要用来逃命……”
金庸自己也曾坦言“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明报》发布了《悼查良镛先生》一文,文中说,“《明报》在新闻业打拼多年,迈向一甲子,如非当年查良镛先生不怕艰辛,殚精竭虑,以一支健笔打出名堂,无以臻此。今先生病逝,对《明报》、对香港新闻事业,乃至对华文文学界,无疑都是一大损失。”
大侠已去,江湖还有他的传说,他留下的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会永存下去,诠释着他的侠义精神。那么当你走了,江湖还会有你的传说吗?到传承碑写下你的传记,留下你走过的人生轨迹吧!
了解更多名人传记历史事件内容,请关注我们“传承ROOT”!
传承碑,撰写名人传记,记录社会历史大事件,免费的网络个人传记纪念平台,平台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每人一个章节记述下他们眼中的您。后续会推出家谱、家祠功能,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