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学设计】 21 《古代诗歌五首》整合教学

【教学设计】 21 《古代诗歌五首》整合教学

作者: 板栗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5-11 06:18 被阅读0次

【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整合教学

【写在前面】

按照教学要求,《古代诗歌五首》应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结合新课标大单元的教学理念,如何进行整合教学,且确保学习效果?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认真研读这五首古诗后,我发现有三首是“登临诗”、两首“哲理诗”,那我们可以按照“这一类诗歌”的文体进行归类教学。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习抓住诗眼,鉴赏诗歌。

4.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重点: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诗歌,体会情感。

难点:

抓住诗眼,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诗体,熟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诵读《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歌,试着发现内容的相同之处。

(屏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类诗写诗人登高临远,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胸怀。人们称之为“登临诗”。

2.学生自由朗读三首诗歌,读准字音,注意个别字词字形;

3.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体裁的不同,简介三首诗歌的文体:古体诗;律诗;绝句。

4.再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

二、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1.补充三首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

(屏显)《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望岳》: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登飞来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2.学生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预设:

《登幽州台歌》:前看不到古代那些求贤若渴的君主,向后也见不到礼贤下士的明主。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望岳》描绘了一幅神奇、秀丽、巍峨的泰山风景图,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也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诗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气势一句胜过一句,表现了他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三、辨析诗眼,鉴赏诗歌

1.学生辨别诗眼,并简要阐述理由。

预设:《登飞来峰》“怆然”,塑造了一个孤独、苦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怀才不遇的痛楚。

《望岳》“望”:近望、远望、细望、俯望;抒发了诗人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登飞来峰》“不畏”,虚实相生,塑造了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绝对信心。

四、美读诗歌,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初识诗体,熟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诵读《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发现诗歌内容的共同之处。

(屏显)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2.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歌,读准字音,注意个别字词字形;

3.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体裁的不同,律诗;绝句。

4.再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

二、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屏显)《游山西村》: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陆游罢官闲居在家,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己亥杂诗》(其五):清道光十九年己亥,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又北上接取家属。往返途中,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这组诗。

2.学生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预设:《游山西村》游历山西村,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描绘田园风光及民风民俗,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己亥杂诗》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三、辨析诗眼,鉴赏诗歌

1.学生辨析诗眼,并简要陈述理由。

《游山西村》“闲”:现实里的“闲”,有时间游历;内心的空闲;暗指诗人内心的苦闷,仍想有所作为。

《己亥杂诗》“护”: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四、美读诗歌,读懂哲理

1.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哲理。

预设:

诗意: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

生活: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哲理:无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就能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2.分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的哲理。

 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哲理: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

五、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六、作业设计:

  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写哲理句对自己的影响。

2023.5.8

相关文章

  • 孙秋备老师主题教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代诗歌四首》整合教学 执教/孙秋备 一、课前交流写季节的诗词 二、诵读诗歌,在比较中积累...

  • 识字写字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程的识字写字教学设计,识字写字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即教学目标。 三维整合应是新课程识字写字教学设计目标制定的新思...

  • 主题学习策略(二十一)

    整合教学的流程 ——整合优化双主题,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统编教材的单元课程设计,为单元整体教学打下了基础。不仅对教材...

  • 《行路难》《酬乐天》《水调歌头》整合教学设计

    心若阳光,何惧悲凉 ---九上《诗词三首》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 1.3如何撰写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设计

    别的不说了,直接上模板吧 提升工程教学设计模板 如下是提升工程案例 “优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教学设计(提升工程学...

  • 课题与写作思路

    道法教学中两难情境的动画设计 道法教学的专题整合或教学资源整合 捡牙膏 捡知了壳 记录:落地桂花的经济政治思考:桂...

  • 【且行且思】古代诗歌教学浅思

    风光不与四时同 ——古代诗歌教学浅思 在我国...

  •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每周教学活动次数 本校本课程是辅助诗歌教学课程,可以每周一到两次 二、教学活动形式 第一章:古代诗歌基础知识,...

  • (324)宋朝辉名师+研修共同体

    《蒹葭》教学设计 卢小林 设计思想:诗歌教学,依然采用以读贯穿的讲课思路,初读—译读—品读—美读的教学流程。 教材...

  •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朱煜老师对单元整合教学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对我也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每个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必须要具体,分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学设计】 21 《古代诗歌五首》整合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jj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