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阳光,何惧悲凉
---九上《诗词三首》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2.梳理三位作者的情感轨迹,比较写法的异同。
3.读懂诗人,读出自我,从诗歌中汲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文本类型】
主题型文本
【教学过程】
一、说贬谪,读警句
贬谪,是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无数的贬官谪臣,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我们先来读一读和贬谪有关的诗句。
(屏显)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清愁万斛无消处,赖有幽花慰客心。
这些贬谪诗句,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但他们却有着共通的情感---贬谪失意的凄楚悲凉。试着将这份悲凉的体会送回到诗的字里行间,再读一遍。
同样遭遇贬谪,有三位诗人这样写道:
(屏显,共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些句子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词三首》,三首诗词都作于诗人被贬时期,请大家把自己代入到诗词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读诗句。
示例:总有一天,我能乘着长风踏破万里浪,高扬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引导学生情感说读,师生对话,在学生说读之后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诠释,引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印象,领悟情感。
预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同学们的话来说就是:我自信,我成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说:我努力,我也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这个世界多美妙,没有什么大不了。
再读这几句诗,男女生用复沓的方式读,男生读一遍第一句,女生重复读第二遍,由此往下读。
二、理轨迹,悟情感
1.同学们读得豪迈、自信、乐观。遭遇贬谪的他们,内心也同其他贬官一样有过苦闷、凄楚、悲凉。那么他们是怎样经由悲楚变为乐观豪迈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弄懂诗意,然后梳理三位诗人的情感变化轨迹,试着用线条画图表示并比较,三首诗词在抒发情感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三首诗词中的情感都经历了由低谷到高峰、由低沉到昂扬、由苦闷惆怅到旷达乐观。
引导学生朗读三首诗,边读边用手势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自由演读。展示演读。
(屏显,字体大小表示情绪的高低变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屏显)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屏显)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了解背景。
(屏显)
《行路难》: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只是在歌舞游乐时让他写些助兴的诗文,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比较:哪位诗人笔下的贬谪悲凉最打动人心?诗人是怎样表现其悲凉的?
引导学生深入品悟诗句。
追问:哪两位诗人对悲凉的抒写有相似之处?
预设:李白用多样化的对比突出其内心的悲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场景与“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行为形成巨大反差,极言筵席之华美丰盛以突出诗人之苦闷;
“拔剑”与“茫然”的对比,古人提到“剑”,往往和雄心壮志相联系。唐代王维《老将行》中有“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描绘出老将请缨杀敌报国的爱国热忱;令狐楚《少年行》中“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刻画出少年英姿飒爽的形象和收复失地保家卫国的豪情;南宋词人辛弃疾《水龙吟》中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抒发收复北方沦陷国土的壮志。李白“拔剑”是说他有为国出力的雄心壮志,与“茫然”对比,突出其悲哀失意。
“欲渡”“将登”与“冰塞川”“雪满山”,主观欲求与客观险阻形成对比。
刘禹锡用时空前置和用典的方法表现内心的悲凉。“巴山楚水”“二十三年”居于句首破空而来,突出贬谪地之荒僻、贬谪时间之漫长。客观陈述中透露出无限辛酸与悲凉;巧妙用典,抒发长期被贬的感受和心境,让人倍感凄凉。
苏轼用心理矛盾和行为描写来状写被贬的苦闷悲凉。“我欲乘风归去”可见在现实世界的苦闷难遣,渴望解脱,“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抒写犹豫矛盾、苦闷挣扎的心理。“起舞弄清影”状写出形单影只的现实。“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苦闷郁结化为质问喷涌而出。
小结:抒写苦闷悲凉时,李白和刘禹锡都运用典故来表现,李白和苏轼都运用心理和行为来表现。
三、读诗歌,知诗人
再读诗歌。男女生分读,女生朗读被贬之悲凉,男生读诗人之自信昂扬。
诗格即人格,每一首诗背后都站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样的豪迈乐观,不一样的心路历程;一样的贬谪悲凉,不一样的抒写方法。从三位诗人由悲凉到豪迈的情感抒写中,你能读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吗?
(屏显)
从……的抒写中,我能读出李白/刘禹锡/苏轼……的性格特征。
示例:从苏轼天上人间的矛盾挣扎到“此事古难全”的领悟中,可以看出他善于自我说服,善于与生活和解,他有圆融、通达、超脱的处世态度。
预设:李白的对比式写法,造成情感的跳跃起伏,表现情感的大落大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可以看出李白浪漫、洒脱、超级自信的性格特征。
刘禹锡的情感先抑后扬,陈述贬谪之辛酸愤懑后,他没有哀愁之语,没有颓唐之词,他以“沉船”“病树”自喻,写千帆竞发,万木皆春,蕴含重新振作、继续前行的气概。在沉郁豪放中,能读出刘禹锡豁达乐观、坚定倔强的性格特征。
小结: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叶嘉莹认为,二人的区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即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不幸落入人间。苏轼是“人而仙者”,无论在任何挫折和患难中,他都能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看这个世界,能从苦难中超脱出来。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他历经磨难,却初心不改,坚持自我。三位诗人同样经历贬谪悲凉,却为我们诠释了不同的乐观豪迈。
(屏显)
李白因_____________而乐观豪迈
刘禹锡因_____________而乐观豪迈
苏轼因_____________而乐观豪迈
预设:
李白因自信潇洒而乐观,刘禹锡因坚定执着而乐观,苏轼因通达超然而乐观。
四、悟诗魂,学诗心
1.有个栏目叫“为你读诗”,今天我们也来办一期。请你选择一首最有感觉最喜欢的诗歌,用朗诵的方式,把它送给你认为需要的朋友、亲人或者其他认识的人,让她/他从诗歌中汲取一份能量吧。
(屏显)
我要把______送给_______,希望他/她___________。
引导学生说话、朗诵,深入把握诗歌内涵。
2.诵读结课。
今天,我们学习这三首诗,也认识了三位诗人。无论是诗仙、诗豪,还是被誉为“天才的文学巨匠”的“苏仙”,他们的人生都经历了失意的凄楚悲凉,何况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谁的人生都不平坦,风风雨雨在所难免。遭遇坎坷、艰难蜗行的时候,要在心里留存一缕阳光。这阳光是李白式的自信、刘禹锡式的执著或者苏轼式的通达,心若阳光,何惧悲凉!走近诗心,领悟诗魂,让我们在诵读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屏显,男女生复沓读警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