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往布达佩斯的火车上,我读完了《降临》。赶上国内一波上映热,好多人从电影院出来吐槽没有想象中的好,在网上也看了几篇文章,暂且先不聊电影,单说原著。
预警:本文有大量剧透!
预警:本文有大量剧透!
预警:本文有大量剧透!
1.线性叙事结构的打破
小说的开头有如一个母亲在垂垂暮年坐在扶手椅里,苍老的面容没有了牙齿,试图在讲述关于自己那个早逝女儿的故事。这样就被作者误导了,实际上,这些记忆出现在一切尚未开始的时刻,读完后文我们会知道,学者露易丝在与来到地球的外星生物沟通的过程中习得了外星人“七只桶”的语言,这种语言会影响人的思维,让一个人同时能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注意这里并不是预知未来。文中也提到,读过岁月之书的人不会承认,拥有自由意志的人又怎么可能允许这一切发生,未来就不再是未来。露易丝看到的只是既定之事,这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悖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露易丝一样看清结果然后依然勇往直前的,男主就是因为恐惧这一切选择了离婚。
因此,露易丝在重大的人生节点会看到以后发生的事,我认为这些事会影响她的判断,但这同样是不可说的因缘的一部分,这就是书中的东方式思维,与作者本人的华裔身份相称。
2.语言学烧脑又魅力
不少人戏称,“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文科生也能拯救世界。”事实也是,如果没有破译七只桶的语言,各怀鬼胎的世界各国可能就会围绕外星人爆发世界大战,那时候结果必然是生灵涂炭。
露易丝破译语言有一个过程,我在这里简单梳理一下,电影里表现的比较少:
第一步,先以自己为例,让七只桶模仿人类的行为,然后录下它们说的那个词汇,根据声波分析器的结果找到固定的发音。比如她可以拿起一个苹果(当然太空没有这个),七只桶如果认识这个就会用它们的语言念出来,然后露易丝再放给它们听,以确认是不是这个词汇的发音。这样学习很慢,但确实是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碰撞下最初的交流办法。
第二步,露易丝猜测搞清七只桶的书写方式对理解并掌握语言也有帮助,于是这次在指示物体的时候同时写出来,七只桶做了同样的事,但它们书写的一大团水墨线条,完全找不到规律,露易丝不得不承认七只桶的书写体系和口语体系是两回事。经过判断,她发现这种书写方式是有一个主体,动词直接加在主语身上,并且上下左右位置会根据表达的含义而变换甚至旋转,可以说更接近于画作。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读起来都一样方便,不会像有的语言有复杂的格的变换。
这种一团团的书写方式与七只桶的理念是暗合的。长相上,它们有七只脚,随便哪只都可以作为手脚;飞船内部,没有上下高低之分,想坐哪儿坐哪儿;飞船外部是圆润的球体,像三体里的水滴。所以这一切都在说明在七只桶的眼里,是不存在未来与过去的区别的,一切都能看得到,那么一切都既有目的又无意义,因此心怀鬼胎的政府官员几次套话问它们来地球上干啥,七只桶都不回答——它们确实没什么可说的。电影里为了叙事需要强行加上了3000年后人类的拯救,那就仁者见仁吧。
第三步,突破在于物理学家所做的努力。他们在与七只桶沟通物理定律的时候发现它们对于定律的难易认知是与人类相反的。打个比方,你觉得微积分难,人家觉得是小学生水平;它们觉得勾股定理很高深,你在小学就已经学了。
突破口在于一条定律:费尔马最少时间律。这是七只桶第一个作出反应的定律,但同时这个定律也是古怪的,在于,它是从目的角度去描述光的,好像有人要求它最短的路径,光便走了最少的路径。换句话说,出发之前,每束光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目的地。
人类和七只桶思维方式的最大不同,在于人类是按照先后顺序来感知时间,注重因果。而七只桶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
正因此,七只桶才采用了这种书写方式,二维的、充分利用纸张的模式,一眼望去可以看到尽头,犹如大路旷野,坦坦荡荡。
经过这三轮分析,露易丝已经掌握了这门语言,并进一步改变了思维方式,可以看得到久远的未来。老实讲情节并不刺激,但若细细分析,自能领会到人类语言的神奇。不同的语言体系是否可以影响人的思维?目前尚无公论,但我个人感觉是有的,书写字母长大与书写汉字长大,表音表形,单就说你看到一个字母a不会想到apple,就能体会到两种体系的巨大差别。
3.感情线是否多余?
这是一篇柔美的科幻亲情剧,讲了那么多学习这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为女主知晓其女儿的一生做铺垫的。作者想说明的只有一点:
如果你知道一切将以何种方式结束,你是否还会选择开始?
这句话可以用在许多问题上。反正人必有一死,你来人间一趟要干什么呢?爱情不能全靠荷尔蒙死撑,激情消散后该怎么处理呢?
露易丝选择迎难而上,直面人生,也会有人选择放手,让一切都不再开始,这两种选择都没有错。如果我有那种能力的话,可能心境会无比苍凉,因为面前跟你谈笑晏晏的人,你已经知道了终究留不住,每见一面都会减少一次,你会渴望再次相遇,却又害怕从书上勾去一次相处的时光。那是怎样的孤独呵。
这不是一部打外星人的闹剧,只是一部母亲静静倾诉对女儿之爱的家庭伦理剧,像是在说,我知道你会先我而去,但我仍然选择生下你,因为短短的二十五年时光,我们还可以在一起。为此,我愿意承担失去你后寂寞的岁月。
霍金有句话说:“当你活到足够老的时候,已经能知晓大多数人的命运。老友多半凋零,岁月按规律运行几无改变,你也不再害怕自己的未来,因为所剩时日无多。未来会像一只温顺的小狗在你脚边蜷缩,全心全意地爱着你。”
有时候我在想,这种看到未来的能力,人类真的没有吗?似乎不是。当你做选择的时候,左右你判断的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你对未来的期许与对自身的期待?焉知你不是隐约在脑海中感受到了将来要成为的样子,然后冥冥中向着那条路走过去了呢?
4.外星人与政府
这篇小说里外星人无欲无求,所来只为观察,而政府官员总希望从七只桶那里得到点什么,但每次交换礼物都会失望地发现那不过是人类已经发现的东西。结局外星人的离开毫无征兆,正如他们的突然降临一样让人类摸不着头脑,但着眼漫长宇宙的发展,也许七只桶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接下来要做的,只有等待了。
5.衍生的小说
本文作者还写过一部短篇,《巴比伦塔》,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讲的是全人类合力建造通天之塔巴比伦,试图躁穿天堂的底部,一窥天机。塔光爬上去就需要几个月,在施工的漫长年岁里,新的种族在塔上诞生,他们一辈子没有下到过地面。有句戏言:“从塔顶掉一块砖头都比掉一个人心疼,”因为人可以随时就近补充,砖头只能从塔下搬运。这是一个浪漫的寓言,我们都知道,在那个残酷的版本里,耶和华毁掉了巴比伦通天塔,让人类之间语言不通。但在本文里,人成功了,但迎接他们的是倾泻下来的洪水,洪水过后有一个幸存者被水冲到了一处地带,那里的人告诉他离通天塔不远。这是一切才明白:天与地本是相连的,耶和华根本不必阻挠人类的僭越之举,因为人终将自己发现这一切,然后意识到造物主的神奇。同样有着循环的概念,同样有着哲学上“圆融如意”的美学底蕴,这篇小说的阅读快感十分强烈,作者对塔的细节描写也很给力,值得一读。
6.最后评价
这部小说的改编难度是很大的,电影改编后保留了思想气质的精华,有一种史诗的唯美,已经可以及格。若是无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宿命感和人类自由意志的伟大,便没有看懂这部电影。如果让我拍,我只会保留外星人降临的环节,把露易丝拍成违背命运安排的女人,不跟男同事睡觉,做绝育手术,气死七只桶哈哈哈哈,它们坐在飞船里叽里咕噜:“小姑娘地,不按套路出牌地干活!”呃,以上纯属扯淡,在16年科幻片势微的大背景下,降临已算得上一部诚意之作,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