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上古神话故事,它就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也算是我们成长中的一面奋斗的精神旗帜。
这个神话传说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话说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一次她架着小船去东海游玩,被恶浪掀翻了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但她的灵魂不屈服,就化作精卫鸟,每天去西山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她希望有朝一日能把这个害她性命的大海给填平了。
这个故事伴着我们成长,成为了我们前进路上的精神食粮。而精卫精神更是时时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困苦面前要迎难而上、不屈不挠,要有一种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
应该说精卫填海的做法值得称赞,它显示了原始人类不向自然屈服,不被自然主宰的志向。
海是宽阔无垠的,在大海面前,精卫鸟的力量是渺小,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衔枝填海看似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但她敢于与大海抗击的这份勇气,永无休止往复飞翔填海的这份毅力是令人敬佩的,这也是对人类敢于与自然抗争的反映。
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已深深地置入人们心中,而精卫也成了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精卫填海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文人墨客们经常吟咏的内容。
他们用精卫精神来激励自己或他人为完成伟大的目标不屈不挠地去奋斗。
世人皆觉精卫因复仇而填海的精神值得赞扬,而我们今天的诗人王建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精卫填海这件事情。
王建的这首《精卫词》于苍茫的吟唱中表达了一往无前、前仆后继的精神。
虽然填海杳渺无期,虽然不得不面对种种挫折,但是“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这样有血性的精卫,着实打动了王建的心。诗人心里肯定是理解精卫填海的行为的。
但精卫为了填海,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这种苦痛也是常人无法忍受得了的。
精卫填海,为的是复仇,但填海带来的后果却是殃及池鱼、伤及无辜,最后还会伤及自身。
最后,诗人饱含悲悯地对精卫说:
精卫啊,西山的山石树枝还没有被你衔尽,滔滔大海至今依然未被填平。
如果你能活过来,我宁愿以死相换!
这是多么仁慈的心,多么宽广的胸怀啊!
王建的这种悲悯情怀,如此博大,令人动容!
王建,字仲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他出身寒微,一生穷困潦倒。
他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
他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他的诗歌写出了民间疾苦,边塞生活,最为世人称道。
他还写下宫词百首,描绘了宫廷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
王建有悲悯情怀,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精卫词》,就是王建悲天悯人思想的体现。
《精卫词》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唐•王建
赏析
这是唐朝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
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
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大海?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
填海:填平大海。
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诗歌首句,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都知道精卫填海是为了复仇,报“溺亡”之仇。
但这一问,更能引起读者对填海这一行为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填海”为读者呈现四幅画面:
第一幅:“海边石子青磊磊”。这是实景描绘,海边,石子堆积如山。这是精卫填海的凭借,石子之多,足见精卫填海的决心。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三四句的意思是,你誓要将大海填平变成枯池,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作:变。 何所为:做什么。
第二幅:“海中鱼龙何所为”。这是虚景假设,写填海后果。
海被填平后,海中鱼龙如涸辙之鲋般陷入困境,无处求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无辜的鱼龙,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逐渐显现。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五六句的意思是,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
口穿:因衔石块把嘴磨破。穿,破。
空:仅仅。 无全枝:没有完整的枝丫。
第三幅:“山中草木无全枝”。先来一句过渡。
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照应第二句“海边石子青磊磊”,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的视角从海边转向山上,然后又是一幅实景描绘,再写填海后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
填海殃及的不仅是鱼龙,还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进一步显现。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七八两句的意思是,你早晚在枝头和大海里来回奔波,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羽翼受到摧残时时堕落在海里。
朝:早晚。
第四幅:“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这幅图景是虚实结合,再写填海后果。
虚写精卫因填海而奔波劳累、遍体鳞伤。“朝”“暮”多为想象,互文见义,但虚中有实,突出精卫奔波劳累;“口穿”“羽折“”堕水”为实写之词,实中有虚,写精卫的遍体鳞伤。
对精卫填海的行为,作者是理解的,毕竟大海是造成悲剧的元凶;对精卫填海时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饱含悲悯之情的,毕竟精卫有仇报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这四幅画面,写填海后果,也是作者悲悯之情的蓄积过程,从伤及无辜到自伤,填海的伤害达到极点,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达到了极点。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只要峻岭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完衔尽啊,只要凶狠噬人的大海一天没有填平啊,我精卫一天也不会停歇!
精卫啊,如果你能活过来,我宁愿以死相换!
未尽:没有搬尽。 愿:希望。 生:生还。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