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儿大概五六岁了,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聪儿妈妈觉得就聪儿一个孩子,对孩子得讲究质量,他处处对孩子严格要求。扫地必须从东南角扫起,然后一路往西北。如果孩子从西南角扫起,就得重扫。
吃饭的时候,孩子必须把两只小手平放在桌子上,等大人把菜夹到盘子里,他才能动筷子。
聪儿妈妈平时不让孩子出屋玩耍,只让孩子在家里搭积木、认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聪儿憋急了,就在屋里蹦。孩子从南墙根蹦到北墙根,从地上蹦到床上。孩子反坐在小椅子上,双手抱着椅背,两脚和四条椅腿一起,一下一下地蹦。
孩子弄出很大的动静,吵得楼上楼下左右邻居都不得安生。即使这样,聪儿妈妈也不放聪儿出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一年过去了,聪儿还是被关在家里蹦。妈妈怀疑他得了多动症,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了解了情况之后,对聪儿妈妈好一顿数落,让他把聪儿放出去。
聪儿终于可以和孩子玩了。他和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踢足球,妈妈在阳台上监视着,指挥着聪儿。妈妈的指挥经常让聪儿手足无措。
妈妈怕聪儿被球踢伤,让聪儿站在一边看,否则就不让他出去了。当聪儿发现妈妈不在阳台上时,就赶紧冲入孩子群中。
当聪儿和其他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碰撞和摩擦时,聪儿妈妈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那些孩子,甚至气冲冲地从楼上冲下来,冷着脸教训那些孩子,然后将聪儿抓回去。
慢慢地,孩子们都不和聪儿玩了。聪儿下楼之后,没有一个孩子理他,没有一个孩子跟他说话。聪儿彻底被孤立了。
聪儿整天愁眉苦脸的,身体也日渐消瘦。妈妈带他到医院检查,查不出病因。
后来,聪儿变得目光发直,胆小得很。妈妈送他出楼,他很快溜回家,一个人闷在屋里,死活不肯出来。
聪儿是作家曹文轩《一个男孩的小巷》中的主人公。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心情特别沉重。聪儿由一个活泼好动,开朗可爱的孩子变得胆怯、木讷,性格孤僻,他妈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聪儿妈妈把孩子攥得死死的,孩子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孩子没有一点儿自由,一切都得遵从自己的意愿,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有主见吗?
在孩子们在一起,难免会磕磕绊绊,难免会发生矛盾,孩子们自己会解决。在打打闹闹中,在不断地和解中,孩子们的友谊会建立起来的。根本不需要家长干预,家长参与往往会适得其反。
聪儿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畸形的爱,这种爱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反而会害了孩子。
如果爱孩子,就请家长放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待羽翼丰满之时,孩子才能搏击长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