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驾崩于即位后第三十七年七月,九月“葬始皇骊山”。早在即位之初,他就开始“穿治骊山”即掘穿骊山修筑陵墓。“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即说等到秦始皇平定天下之后,从各地调集来骊山为秦始皇建筑陵墓的刑徒、劳役者人数达七十余万;穿越三重泉水,用铜水浇铸缝隙之后把棺椁放进坟墓;墓内设有宫殿、百官位次,把奇珍异宝,全部迁藏至墓内。
秦始皇是个统驭天下的伟大人物,其目光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这些东西上。他别出新栽地把百川江河大海,以水银在墓中构造表现出来,并使之“机相灌输”。也即按照一定机理使水银相互灌输而流动;这种设计构画出一个非凡而逼真的大秦王朝天下。更令人惊绝的是,墓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即说墓内的顶部依据天文景象进行了设计,墓内的地面上按照大秦王朝天下的地理特征进行了设计。这就等于把大秦王朝的天地完全搬到了墓内。“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即说墓内以一种出产于东海台州一带称为人鱼的鱼膏,制造成腊烛,把墓内照得金碧辉煌而长久不灭。墓内构筑了防盗设施,“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杀之”。即令工匠们制造了自动发射的弓弩与箭矢,如有谁敢于靠近并企图穿越墓门,那他就将被射杀掉。然后又在墓上种树植草,把它彻底伪装起来;墓高五十余丈,方圆五里许。所以我们现在去秦始皇陵观看,那里就是一座明显的狐立的山丘,植被尚好,但其高度历经二千余年风雨侵蚀,早已有所降低。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即说秦始皇下葬后,有人说工匠设计制造了机关,知道其中全部藏品,那些贵重的藏品必然被泄露出去。为此,安葬大事完毕,首先关闭了墓道中间的神道,又关闭了墓道外侧的神道;把那些工匠和放置珍宝的人,全部关进了墓内,没有能再出来者。可怜这些巧夺天工的工匠们,不知不觉成为秦始皇的人殉者。这些人殉者有多少人?司马迁没有写明。秦二世胡亥,此时做了一件大逆不道、伤天害理的坏事。他认为“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即说秦始皇后宫中没有生育孩子的那些宫女,放出宫去不合适。结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这些人是被活活地送进了墓内成为人殉者,还是被赐死埋在其它地方,司马迁也没有说明;但他用了“死者甚众”四个字,已经足以表达对秦二世胡亥的极端愤怒。人殉制度早在秦献公时就已被废除,秦始皇本人也没有要求人殉的遗诏,造成为秦始皇殉死者甚众之悲剧的人,是秦二世胡亥以及其他心怀恶意者。所以这笔帐不应算在秦始皇头上。
秦始皇是极欲长生不老的人,所以他才派出方士四处寻仙寻长生不老之药,所以他才与大鱼神作战,并怕鬼怕到隐身匿形的程度。但他的头脑其实十分清醒,那就是这一切都是自欺其人,他不可能万寿无疆;所以他并没有停止对陵墓的建造。从这个意义讲,秦始皇与常人一样,就是一个生与死时时矛盾着的统一体;我们在认知秦始皇时,一方面要看到他的伟大之处,另一方面要看他的常人之处;他欲长生不老的梦想没有错,错的是他花费了太多精力财力,甚至荒废了国家政事,以致落得猝然病故、遗诏被篡改的结局,为大秦江山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