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是个集邮爱好者。先是我的姨父给了我一堆他收集的邮票,里面有很多都是古怪的文革邮票,比如支援古巴,新安江水电站,还有支持阿尔巴尼亚,什么共产国际多少周年。邮票的内容是五花八门的,一枚邮票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我喜欢集邮,与其说我抱有对于邮票增值的期待,不如说它更满足我对各种知识的好奇心。
我的集邮生涯是很莫名其妙的结束的。这一切都因为我买了一本书,《中国邮票年鉴》,当时我还在读中学,这是一本花了18元买的精装书,铜版纸印刷,里面罗列了共和国发行的所有邮票。我靠,当时我的念头就是,那我还集什么邮,里面已经都有了!
《邮票年鉴》这种东西我觉得非常神奇,首先,它不是商品目录,商品目录只是把商品用照片拍下来,商品是立体的,目录是平面的,就算广告人日夜加班把照片修得闪闪发光,也没法像真实的商品一样使用。同样的,《邮票年鉴》不是图书馆的藏书目录。
然后,《邮票年鉴》也不是地图。在古代,地图是一种很机密的文件,是君王们朝思暮想的宝物。荆轲刺秦王所用的道具就是燕国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他成功的以此吸引了秦王的注意,差点一击致命。只是,从地图到攻城略地化为实土还是有段距离。
唯一和它相似的是著名油画家的画册。一本梵高全集的画册收罗了他的所有画作,印刷好一些的梵高画册足可以让绘画爱好者和学生反复观赏。著名油画家真迹的画展可以吸引大量爱好者驻足流连。因为现场观赏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真实的画作面积更大,笔触和色彩更真实。近视500度的人在莫奈的《睡莲》画作前,距离二十步摘下眼镜,看到的立体效果是惊人的。这种观感是画册完全无法取代的。
《邮票年鉴》精装本上的邮票面积和真实邮票几乎是一样的。邮票本来就是小小的,不像油画一般都很大。然后,好的铜版纸印刷出来的效果也不错,色彩也很OK。于是乎,一本《邮票年鉴》足以满足我对未知的邮票世界的好奇,如同阳光照亮了黑屋。
众所周知,邮票是可以增值的,这个也是集邮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如果囤积稀缺邮票的数量够多,那一定也是有收益的,只是邮票增值的幅度并不高。比如1974年发行的一套T2杂技的未盖戳的新邮票,目前市场价值为300元。我家里有几张,但都是敲过邮戳的,所以完全不值钱。
我有一套T35金鸡的新邮票,发行于1979年。到如今也有35年了,目前的市场价为63元。邮票的发行总面值是五毛七分,而当时的五毛七分可能比现在的63元还可以多吃一顿饭。看来,邮票的增幅可能是低于通货膨胀的增幅。靠收藏老邮票发大财?我要等到下辈子吧。
剥离投资这一层因素的话,肯定还有爱好者喜欢邮票的质感,以及带来的其他乐趣。对我来说,追求邮票的质感,还不如追求mp3和apeg音乐格式的区别。所以我有《邮票年鉴》一册在手,就够了。自从有了这个,我的集邮生涯就莫名其妙的终结了。
儿时的每一枚小小的邮票,就像打开了一个个通向世界的窗口,让我知道,世界很大,有着各种各样的知识。《邮票年鉴》就是所有邮票的大全。有了它,我就拥有了所有的窗口,而其中的风景,我需要走出房间去探索。我喜欢的不是邮票的价格或价值,而是邮票展现的奇花异卉、玲珑珍宝。
年少时希望探索一切人类知识的妄想,如今被时间轻易的打败了。最近,偶然得知福楼拜的遗作《布瓦尔和佩库歇》,是想反映两个荒唐的抄写员,与我一样希望穷尽人类知识。我得知福楼拜为了写这部小说,疯狂的阅读了不同学科的一千五百本种著作,包括农业、园艺、果木、化学、解剖、生理、医学、天文、博物、地质、考古、历史、文学、戏剧、语言、政治、体育、通灵术、催眠术、哲学、宗教、神学、骨相学、教育、社会学……
是的,我意识到,我还在集邮,只是脱离了集邮本和那些小小的纸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