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强者的无知也会使自己身陷困境,此时便需智士伸出援手,帮他们脱险,并为他们奔波。
姜太公辅佐周文王而擅长使用智士的人,堪称徳能高尚。这远强于提格拉涅斯的野蛮之趣:当他征服一些国家后,总想使自己成为这些国家君主的主人。在一些关键事情上驾驭他人的方法是:聪明地让那些具备独特才能的人臣服于自己。
前有贤德的文王姬昌拜72岁的姜子牙为“太师”,尊其为"太公望",让其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其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姜子牙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又是姜子牙帮姬昌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与周朝的隐秘权术的,基本都是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兴周灭商的姜子牙曾半生寒微周文王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都是姜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姬昌死后,姬发即位,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姜子牙辅佐姬发讨伐纣王,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开启另一个新时代。
其实,传说当年姜子牙也曾为商纣做事,但因商纣太无道,姜子牙终就离开了,并四处游说列国诸侯,却未得知遇之君,直到后来听说周文王姬昌贤德仁政,于是自导自演垂钓渭水之滨巧遇了文王,这才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也才有了后世广为人知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之美传。
姜太公钓鱼,周文王上钩试想,如果当年没有文王姬昌的慧眼识才,姜子牙也就不会有机会成为姬昌的首席谋臣,更不会被后来的武王拜为"师尚父”,成为周国的军事统帅,辅佐周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后又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
姜子牙统领齐国走向富强就连后世的唐太宗,在自己即位后,也因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姬昌一样,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于是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得以实现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纳谏图》后有刘备三顾茅庐,讲的是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郡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刘备三顾诸葛亮茅庐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为刘备奉献隆中对策,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才得以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
结语:
浮生苦短,知也无涯; 若知而不足,生也必难。如果想不勤学苦读就取得成就,就要运用特别技巧,综合别人的学问丰富自己,然后博采众长成就气候。想要如此,你就必须到人群中去,并要成为人们的喉舌,还要尽量成为许多智者圣人的代言者,依靠别人的努力,你就能获得声名。在一开始就选定一个课题,让你身边的人发挥才智,说出所有的真知灼见。假如你不能让知识做你的仆人,那么你就让它做你的朋友,将有百益而无一害。
强者,因为身边多聚谋臣智士,才让自己诸事得以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