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写作•遇见评诗论词闲话古诗词
诗评 | 《望天门山》(李白)——宏观者的远游心路

诗评 | 《望天门山》(李白)——宏观者的远游心路

作者: 青崖狂客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11:55 被阅读243次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李白)——宏观者的远游心路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01
本诗选题为《望天门山》,这不得不与早前青崖狂客分析过同为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相联系。
当时青崖狂客认为《望庐山瀑布》是李白这个宏观者眼里看到的世界。
同样,这首《望天门山》也是宏观者的视觉所得。
不同的是,《望庐山瀑布》是宏观者李白的静止所得,而《望天门山》是宏观者李白的相对运动所得。

02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写的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
青崖狂客认为,不是长江劈开了天门山,而是天门山把延绵千里的长江一分为二了。

这里,青崖狂客有两个理由。
一是“天门”的含义。“门”是通道,同时也是划分两个空间的界线。杜甫有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崔郊也曾写下“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门里门外,显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二是诗人的直观视觉。长江劈开天门山和天门山劈开长江,是事物的两面。青崖狂客认为,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处长江之中,后文诗句也有印证。既然李白身处江中,自然不会舍近求远,与江同在,首先应该从江的角度出发。

因此,本诗题目虽为《望天门山》,但李白正面描写的出发点始终在于长江而非天门山。

03
碧水东流至此回
学过中国地理的人应该都有所了解,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国内的江河水脉基本都是自西向东流。“东流水”的观念深深刻在了国人的灵魂里了。
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有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由此可见,水不往东流,是超出古人传统观念的,也最容易触动诗人的灵魂。
李白因在此处看到“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现象而感慨也就不出为奇了。
这里也印证了前文所说,天门山“门”里“门”外两个世界的观点。

04
两岸青山相对出
这让青崖狂客想起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象。
同时,这个相对的运动也进一步印证了李白在长江之上,进而得出李白会以长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结论。

05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里的“孤帆”与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的“孤帆”不一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里的“孤帆”,写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上放眼远眺,目送孟浩然的小船消失在天际。
而这里,身处“孤帆”之中的是李白本人。

前文《《静夜思》(李白)——一切皆因孤寂》中叙述过,“孤”是李白一生摆脱不了的属性,为了填补这种孤寂的空虚,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然而,远游的一生,他却始终摆脱不了这种孤寂。

06
在这天门分隔处,孤寂的我乘舟自日边而来。天门后的新世界,是欢乐也好,忧伤也罢,既然决定了要“走”,那就姑且走下去吧。


《重读课本古诗词——那些年不曾读懂的诗情画意》持续更新ing。。。。。。欢迎关注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评 | 《望天门山》(李白)——宏观者的远游心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bv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