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重新定义静态的美
画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为了满足对生产力的追求,人类的生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踏进了求多、求快、相互竞逐的工业化时代。工业社会的到来,意味着人类,至少是一般民众,将按被设定的社会分工,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疲于奔命。
这可以说是一个速食的时代。能一小时完成的事,不会花一天时间去做;能听汇报了解的情况,不会下基层调查;等等。因此,慢慢地,动画代替了漫画、电影代替了书籍······
出生在这个年代,动态似乎是静态无法比拟的。动态易于理解,一目了然;而静态,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品味,去感受。
读王维的诗让青崖狂客重新认识了静态的美。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来说说王维这首《画》。
远看山有色
为什么要远看?苏轼《题西林壁》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大自然中,人是十分渺小的,只有远看,才能看清山的全貌。
山是什么色?出生在南方沿海地区,对山的认识不多。多年游览名川大山,发现山有很多种,有连绵起伏的,有层峦叠嶂的,也有拔地而起的。青崖狂客更愿意相信,王维所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群山环绕。李白有诗云“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何等壮阔。
近听水无声
山水,山水。山和水是分不开的。有山就有水。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有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也常常被物理教学引用,以说明运动的相对性。
王维说,“近听水无声”,从侧面反映,王维认为这水是应该有声的。水本无声,是谁流动撞击到不同的物体才发出了声响。所以,王维看到的不是静止的湖光山色,而是活跃灵动的山间水流。
那么,这水是什么水呢?青崖狂客没看过王维画中景,但根据人生阅历,山间能发出声音的水有三种:
第一种是瀑布飞溅。
诗评 | 《画》(王维)——重新定义静态的美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种是溪流击石。
诗评 | 《画》(王维)——重新定义静态的美山间时常会有清切的溪水,水中有鱼,小溪流水撞击石头的声音与鱼儿在溪中畅游的身影结合,别有一番风味。
第三种是醒竹传幽。
诗评 | 《画》(王维)——重新定义静态的美这在日本影视作品种常见,流水不断注入竹筒之中,水到了一定程度,因为整体中心的偏移,竹子会往另外一个方向切斜,进而把水倒出,再因重心的再次偏移回到最初状态。相传这是一种计时工作,用水量来让竹桶下落敲击发出声响来提醒人,而青崖狂客认为,竹筒的敲击声与水流的撞击声有节奏、按频率的交替混杂,恰恰能让人忘记时间。
春去花还在
花是一种很能影响人情绪的事物。花开往往寓意着美好,所谓“花好月圆”。而花落,又往往会给人带来伤感。《红楼梦》中有个黛玉葬花的情节最能体验花落给人带来的忧伤。“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道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四月是春夏交替的时刻,春天过去了,花本来应该自然凋谢。而因画者的神来之笔,把本来只属于春天绽放之花留于纸上。
人来鸟不惊
鸟,属于自然。从来没有被人类真正驯服过(驯服了的叫家禽)。有一条常用的智力计算题目:“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剩几只?”人类自认为是万物灵长,可以主宰其他一切生命的命运,从来没有给予生命应有的同等尊重。因此,久而久之,地球其他生命体对人类的第一反应是“惊”。
这句与上句的“春去花还在”一样,通过画,我们看到了本不可近距离观赏的鸟的灵动。
王维的《画》,用短短四句话,道破“山、水、花、鸟”四大绘画创作主题的特点,又蕴藏了引人深思的哲理。而前文所述同为咏物诗骆宾王的《咏鹅》就更显黯然失色了。
重读课本古诗词系列,持续更新ing。。。。。。
(未完待续)
青崖狂客(简书、知乎、豆瓣、微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2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