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心理
《教育的减法——为了思维的洞见力》读书笔记

《教育的减法——为了思维的洞见力》读书笔记

作者: 满爱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24-09-13 03:50 被阅读0次

    作者:苍春波

          内容梗概——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洞见力,我们早就达成了广泛共识。然而,如何培养思维能力则缺乏共识。对此,我建议大家关注英国罗斯玛丽·卢金教授在《智能学习的未来》一书中对人类智能的重新定义。这个定义有点长,学术性也有点强,请大家耐着性子往下看。卢金认为人类智能有七大要素:

          · 一是学术智能(academic intelligence),是对关于事物的整体性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智能。

          · 二是社交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是与人沟通交往和良好合作的智能。

          · 三是元认识智能(meta-knowing intelligence),是关于对知识及其意义和形成过程的认识的智能。

          · 四是元认知智能(meta-cognitive intelligence),是我们对自己的思维、自己知道什么以及不知道什么的认识的智能。

          · 五是元主观智能(meta-subjective intelligence),是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动机和人际关系的理解的智能。

          · 六是元情境智能(meta-contextual intelligence),是我们把握自己的身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的智能。

          · 七是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icacy),是我们对于自己如何行动的认知以及控制自己行为方式的能力。

          我认为,在卢金的交织型智能中的七大要素其实可以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有两个很重要的要素:一个是学术智能,另一个是社交智能。这两个要素都很关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工智能很难拥有的,特别是社交智能。它们与思维的洞见力直接相关。

          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知识不像过去那样割裂,所以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过去,我们会强调专家专精于一个领域,而现在我们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我们也同样强调社交能力,就像卢金教授说的:“智能不仅源于人际互动,而且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际互动之中。”人类想要在21世纪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就需要充分利用这种社交智能。因为这是一种人类所独有的智能,是人工智能不具备的,“它源于我们对自己和同伴的情感,源于我们的感官,源于我们对自己和同伴的深入理解”。社交能力是智能社会中人类能够战胜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

          第二个板块,包含其他五个元智能要素,指出了人类对于知识、思维、情感、情境和自我的认知,这五个维度在心理学领域里可以统称为元认知。过去我们在讲元认知的时候,就是讲认知本身,但是卢金教授进行了细化,对元认知理论进行了发展。

          由于人总是在空间和情境中进行活动,所以对于情境的判断和理解也是非常关键的。另外,自我效能感,也可以理解成元自我。人的自我认识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关键的要素,这一点对于我们的教育是非常有启示的。

          思维的洞见力与我们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大科学教育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新教育实验强调大科学概念,认为未来的教育要特别强调思维能力训练的原因所在。

          几个月前,我的一位好朋友很感慨地告诉我,推特的首席执行官换了,新上任的帕拉格·阿格拉瓦尔是印度人。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无论是苹果、微软,还是推特、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绝大部分都被印度人掌控了。

          我的这位朋友,曾经在华尔街工作过,她说在硅谷,华人数量跟印度人数量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印度人担任首席执行官,而华人高管却很少见呢?我的这位朋友说,她当年也有很多印度同事,实事求是地说,她觉得自己不如印度人优秀。印度人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印度人很抱团,另一个是他们的逻辑思维非常清晰。

          这位朋友以自身经验赞叹印度人“强调思维的客观性”,依赖严密的推论、充分的论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强。她认为这和印度的教育体系中偏重逻辑推导的思维方式,强调清晰的表达是分不开的。而中国的教育体系偏重记忆、训练和应试。

          对此,我颇为感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文理分科太早,我们的思维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我主张新科学教育,不要学那么难、那么深,否则的话,所有人都受不了。要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尤其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批判性思维。这是未来应该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新科学教育,正是对传统科学类课程的减法,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思维的洞见性。

          心得体会——

          人类的社交能力,思维的深度洞见能力,是人工智能很难替代的。我们的教育不能过分强调记忆,而忽视理性思维的训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减法——为了思维的洞见力》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fv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