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薄薄的书,是关于积极心理学。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呢?学习这本书后你就会知道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或许是不够正确的。
我们经常被问“你幸福吗?”我们也会扪心自问,但这个问题并不好,有局限性,因为它本身暗含了对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了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最幸福的追求仿佛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一终点并不存在,对幸福的执着导致了我们的不满和挫败感。
我们应该问自己“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表明了幸福是一个可以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
如果要感到幸福,就需要让生活拥有更多的好习惯。好的习惯呢意味着规律的生活,习惯性的行为方式,需要我们把生活里的一些活动进行妥善安排,固定习惯。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章法可循,想到一出是一处,那当你空下来的时候一定会万般的空虚和无聊,你只有知道自己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目标,你的人生才是主动的,你会主动地为你要做的事情去发力,而不是被他人的需求裹挟着耗费时间和精力。
书中讲了四种幸福汉堡模型。
第一种忙碌奔波型:信奉“实现谬论”即认为只有在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当他们实现了目标之后,暂时因为目标达成而享受到的快乐是一种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维持,因为这种快乐本身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就好比一个人头疼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疼而高兴。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病愈的喜悦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第二种享乐主义型: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只图享乐不再追求生命的意义,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
第三种虚无主义型,他们是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中。
忙碌奔波型的人感受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他们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的人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他们是现在的奴隶;虚无主义的人,同时放弃的过程和结果,则是过去的奴隶。
第四种感悟幸福型,学会平衡当下与未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会因为当下与未来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刻,偶尔为了未来而牺牲当下或者为了当下的牺牲未来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依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的发掘出能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行动。我觉得感悟幸福型有一点像奔波劳碌型和享乐主义型的有益结合。
其实幸福就是快乐➕意义。
当下不过分痛苦,也不过分享乐,未来和当下都能够有平衡受益,当然也有偶尔会牺牲当下,让未来收益的时刻,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要有一个度。就像千层饼一样,就算好吃,但是吃多了也会腻,让人厌烦哦。幸福并不需要一直高涨的情绪,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负面情绪。
书中讲了一个点:理想主义的实质根本就是现实主义,因为理想主义的想法完全符合人性的自然。人们对意义的追求是绝对的。人类是灵长类动物原来是因为人类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事物的意义。
这是说我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对意义的追求都是现实人生的一部分,并没有脱离现实哦!
大多数人认为,富人比穷人更幸福,但其实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感受到的幸福是相似的,幸福面前人人平等。
《幸福的方法》里面关于重新定义“工作”。我们对工作有着严重的误解,大多数人对工作的认知是辛苦,忍耐,养家糊口……相对于休闲娱乐来说,人们更喜欢后者,但是!据调查人们在工作中更容易有心流状态,而不是在休闲娱乐中。
但其实工作场所是一个能让人感受到正面情绪的地方。
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有三种:任务、职业或使命感。
如果你觉得你的工作让你没有幸福感,那么在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之前,你要知道并且学会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使命感,从而获取更多的幸福,为工作赋予新的意义。你也可以利用MPS模式:意义、快乐、优势结合来找到让自己最有幸福感的工作。
“重新定性”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变想法”,而是说改变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以前你认为它是这么一个东西,重新思考之后,你发现它其实是另外一个东西。
“重新思考是困难的。人在通常情况下不会也不愿意重新思考,我们都是惯性思考。”
是呀就像我学习知识,做得更多的是输入,但是却很少输出,每当需要输出的时候会感到有一点点的不适,我要如何重新定义我学习之后要去输出这件事情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第八章是关于亲密关系的,尤其值得反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