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以一个中年妇女的智商谈《十二公民》与《十二怒汉》

以一个中年妇女的智商谈《十二公民》与《十二怒汉》

作者: 紫薇琴心 | 来源:发表于2017-11-11 22:04 被阅读101次

    偶然看到一部国产电影《十二公民》在豆瓣电影里评分8.2,让我颇感意外,又因了这“公民”一词,更让我觉得在中国称得上这两个字实在罕见,便带着几分好奇看了它。

    更为意外的是,这“十二公民”的确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省。不由得又抽时间看了一遍,仍然觉得那些台词是有深度的。当再次返回头去看豆瓣评论时,发现原来这部影片改自美国的一部老片《十二怒汉》。

    噢,曾经因为“怒汉”二字令我极度不适,任它评分9.3,也不愿看一部“西部牛仔的野蛮史”。好吧,这是谁取的名?给我造成如此大的障碍!

    “公民”在当下,是个热词,也是个敏感词,我隐隐地觉得这个词与60年前的“怒汉”一样,让我看到“愤怒”的意味。

    社会的进步不在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在于火箭、卫星的数量,不在于孩子上了多少个兴趣班,社会的进步似乎在更隐秘的地方——思想。当人们开始带着自己的觉悟去看问题时,社会便悄悄地进步了。“公民”也许在这里仍然没有实质性的体现,但在意识层面,“公民”已经开始觉醒!

    虽然这部国产片改编自老美的经典,但我愿意为《十二公民》点赞!“公民”一词用得恰如其分、直指民心!

    剧本的本土化

    其一,“怒汉”里,是一起少年杀人案,由十二个陪审员来决定这个孩子的生死,所以真实感更强。“公民”里,以一个法大的模拟法庭为切入口,在给观众的震撼感上略逊;但讨论的是一起真实的案件,又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按照我们的司法制度,那么审判的结果无疑,那个孩子就是死路一条;如果真有“十二公民”,那个孩子就有可能活着,然后司法机关再去寻找证据挖出真正的凶手。对比一下这两个结果,我不寒而栗。假设司法机关的人(注意,在司法机关的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只要是人就可能带着自己的偏见去看事情)错了,那一个本来有着无数可能性的孩子从此生命戛然而止,真正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近年,媒体报导的冤假错案并不少见。

    其二,“怒汉”里,少年是个贫民窟里的孩子。在当时的美国大约社会上充满了对贫民窟孩子的偏见,从一个激愤的陪审员带着个人情绪的攻击性的语言里,我们就能感受到那强烈的无视事实的歧视。“公民”里,改得很符合中国的现状——仇富心态。富二代惹事生非的案子确实成了众矢之的。我们对富二代的判断也自然带着偏见,这是该引发我们思考的地方。当我们以个人的情绪去判断事情时,是否就会凭着自己的喜欢或讨厌去相信或着否定某些人和事。而因为你的喜好,有人便可能被冤枉,甚至无辜丧命!

    其三,“怒汉”里的每个人的个性、职业背景凸显了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公民”里这十二个角色,也算体现了中国人的现状。一个暴躁的封建家长,一个“泡大学生妹子”的富人,一个有些书生气的急诊科医生,一个开小卖部低三下四被使得团团转的小市民,一个冷静的有正义感的检察官,一个经历了文革的右派,一个靠收房租生活的老北京,一个进京务工有上进心的保安,……这几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很贴近中国的实际。

    剧本的本土化我觉得是成功的!

    演员的功力

    我首先看的是“公民”,没有与“怒汉”比较,感觉多少还是有些话剧的味道,表演得有些太刻意了。

    主角8号陪审员的演出相对自然,与人物的身份还是很符合的,有正义感,有激情,也有冷静的一面。每一面,何冰都把握得不错。

    而那个暴躁的父亲,则差一点气势。后来看了“怒汉”,深深地感到,美国父亲的表演是非凡的!当他带着满腔怒火冲向8号陪审员喊着“我要杀了你”时,我的确是手心里捏了把汗,那股力量让我相信他是真的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随后,他用刀去示范如何刺杀一个比他高的人时,那刀对着8号陪审员,我也不由得心里紧张了,他举刀的力量、眼神里充满的愤怒着实吓人。这位父亲是最后被说服的人,他内心的挣扎,以及他与自己儿子的恶劣关系带给他的伤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既让人觉得他粗暴无理,又让人同情,也最终让观众多了几分理解和原谅。他的表演可谓精彩!

    再有,小市民那个角色,表演得也算入情入理,但与原片比较起来,最后那段他改投无罪的处理上,则差那么一点。原片里,那个角色其实已经被说服了,内心是认可“无罪”的,却缘于面子,不肯就此承认,用烦了来掩饰,最终在大家的逼问下不得以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中国版在这个人物的处理上还是缺了一点耐心。

    右派的处理我觉得是本土化最好的一个角色,绝对的中国特色,右派表述自己投“无罪”的理由,那段文革的回忆很真很生动。

    总之,中国版的表演也是本土化了,毕竟中国人本身在情感上更内敛些。

    感触

    在中国,司法层面上的改变难度之大,我们无从讨论。我也真的不懂法,严打的时候同样的罪行可以从重,社会舆论强了也可以影响对一个人的审判,不晓得这是哪门子的法,可以随意地被某些人或事所左右。

    这部电影带给我一个新思考的角度——疑罪从无。法律层面的问题我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就以一个中年妇女的智商和一个孩子妈妈的角度来谈谈吧。

    韩非子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智子疑邻》。这个故事里的富人,他思考问题的角度非常有代表性,就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只用自己的主观去断定。《十二公民》里我们看到了这种心态,《十二怒汉》里我们同样看到了这样的心态。

    当然,看别人总是很清晰,看自己却很难。这种心态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我们对孩子总带着自己的主观想法,这个主观想法会左右我们对孩子的判定。比如,你发现孩子有一次将马桶垫尿湿了,当你第二次看到马桶垫湿了,就会用主观去判断这是孩子干的。就像“公民”里,大家认为一个经常和父亲吵架的富二代,肯定是杀父凶手。当你没有实足的证据时,你能肯定你的判断就是对的吗?

    我们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判”孩子的时候,他便有可能被你冤枉。我们以为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吗?对孩子来说也许他会背着这份冤屈过一生。

    疑罪从无,我觉得这是给每一个生命一条生路;而我们的主观臆断却是在把生命往死路上逼!

    请平心静气地看看“十二怒汉”里的这几段台词吧,就当我们在“审判”孩子之前,再一次给孩子一条通向光明之路的理由。正如法官所说,“这是一项沉重的责任”,教育也是,它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关乎整个社会。

    “现在你们必须坐下来,好好地理清这宗案子的真伪,在本案中已有一人身亡,另一个人的生死掌握在你们手上。如果你们能提出合理的怀疑,无法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基于这个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你们找不出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基于良知,判决被告有罪。”

    “面对这种事,要排除个人的偏见真的很难,不论去到哪里,偏见总是遮蔽了真相,……我们九个人现在觉得,被告是无辜的,但我们是在赌一个可能性,或许我们错了,我们或许会放走一个杀人犯,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但我们有合理的怀疑。那是我们的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除非十分确定,陪审团无法判决被告有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一个中年妇女的智商谈《十二公民》与《十二怒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mg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