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叨叨的第二节写作课,发现自己也中了两招,轻微内伤。
好在一直都在进行自我反思,对于“懂太多”和“超自我”这两个自己身上一直都有的写作毛病并不是认识一天两天了。
懂太多这点,我想说,我也是一个轻易喜欢在文章里罗列观点的人。对于列成一个小队伍一样的各式观点,却鲜少有进一步的思考提炼和总结。这只是一个写作的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在独立思考这件事上偷了懒。
我更愿意把一个观点事无巨细地尽可能铺展开,但铺的越大,收场越困难。高手应该是可以在一个观点上做到收放自如的。放是一种本事,收更是一种能力。让一篇文章可以快速收汁的前提是,它有一个紧实的内核,以及层层伸展脉络清楚的结构。
好比一把伞,中间的伞柄是它的中流砥柱,围绕它的一圈支架却是撑起整个伞面的关键。有伞柄做主轴,一把伞才可以做到随时撑开和收拢。回到文章中,一篇文章,最好只有一个核心主题,它便是文章的伞柄,其他的支架、伞面成为文章的骨肉与神经,将一篇文章的局面撑起,继而饱满有料,最终可以达到收放自如。读者一看文章,中心思想明确,条条论据清晰,如果在文字细节层面还能做到有味道,这篇文章坏不了。
超自我这点,其实和现在大多数人一样,犯了相同的错误。把文章写出日记体、流水账。就像我在前一篇文章里说到的,别人不会愿意花时间来读“我”的故事,重点是,别人想从一篇文章里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写文章上,我们更多地应该是写“我们”的故事,才能获得更多共鸣。
叨叨在课上说,写作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写给自己的,另一种是写给别人的。
写给自己的文章不用刻意花精力在谋篇布局上,它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输出和表达对自我进行一种梳理。我想这种形式的写作更像是自我成长的记录,它像我们写的日记。
而写给别人的文章,也正是大多数人正在报班学习的。如果犯了“太自我”这个毛病的人,或多或少在两种类型上是有点混淆的。
当我们的写作目的并不明朗的时候,才会追问:在我手写我心与追求网络爆款文章两者之间,如何选择?
我之前就有这样的困惑,但后来发现,我只是搞混了两种写作形式所要追求的目的。
如果你只是把写作当成是一种抒发内心,自我疏导的工具,你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私密文档里我手写我心,你只要去写就好了。
但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希望自己的文字被更多的人看到和传播,那么去研究读者心态、写文技巧是你必须要付出的努力。就好比在课程中提到的五个写作包袱,它们如果出现在你自己的日记中,不需要刻意揪出来说,反正日记就是你一个人看的。但如果你需要让你的文字面向更多读者,那么找出你写作里有哪些毛病,却是要定期不断重复的工作。
弄清楚自己写作是干嘛来的,其他事情也就一清二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