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然后果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饭已上桌,你三番五次叫孩子过来吃饭,但他一直在看电视或玩儿玩具,其他人只好先吃。直到所有人都吃完了,孩子也没过来,于是你就收拾了餐桌和厨房。
一小时后,孩子冲过来,跟你喊着:“妈妈,我饿了。”
这时你会怎么回答孩子?
是正好借机训斥:“吃饭的时候我喊你好几次,你跟没听见似的,下次再这样你就饿着吧。没饭了,去吃点零食吧。”
还是心平气和的说:“等等啊宝贝,妈妈这就去给你做。”
这两种都不是好的处理方式,正面管教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
什么是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忘记穿衣服,就会感冒。不吃东西,就会饿。
这时,大人不要借题发挥,而应当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上面的例子你应该这样跟孩子说:“妈妈知道肚子饿了很难受,我相信你能坚持到下次吃饭。”
如果你说教、叱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或者以其他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会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的自然学习,因为此时孩子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挡这些责难、羞辱和痛苦上。
下面这些例外不能用自然后果: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例如,孩子在马路中间玩,我们肯定要先把孩子拽回来。
2.花时间训练。训练孩子能认识到因果关系,每次带孩子过马路时,告诉孩子为什么在马路中间玩会危险。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例如,大人不能容忍孩子朝别人扔石头的自然后果。
4.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例如,不洗澡、不刷牙。
02 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一个大人(或者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
例如,一个学生写作业时喜欢敲铅笔,这会干扰其他同学。老师让他选择是停止敲铅笔,还是交出铅笔,等别人写好作业后他再写。这就是在让孩子选择,是停止不良行为,还是体验逻辑后果。但是要注意不要把惩罚伪装成逻辑后果。
下面给出甄别逻辑后果的四个R:
1. 相关(Related)
2. 尊重(Respectful)
3. 合理(Reasonable)
4. 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上面的例子中,老师让学生交出铅笔的后果是和他敲铅笔的行为相关的。老师没有责备他,用尊重的态度让他做出选择。老师没有借题发挥,提出的选择也很合理。老师预先告知了他选择以后会出现的结果。
如果这位老师说:“不要再敲了,你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吗?你不知道这样会影响别人吗?真不知道你的父母是怎么教你的?”这样,就是没有尊重孩子,而且老师还借题发挥羞辱了孩子。
如果老师做法不合理,要求学生去教室后面罚站,以确保孩子吸取教训,这就不是逻辑后果了。
如果后果没有预先告知,就很容易被孩子理解为是惩罚。在可能的情况下预先告知,是为尊重和选择增加了空间。
03 转移孩子的行为
逻辑后果的目的是为了停止不良行为并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为了报复而给孩子造成痛苦。因此,逻辑后果的另一个名称是转移孩子的行为。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老师们可能更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惩罚。比如,孩子上课捣乱,老师就罚他写30遍“我再也不捣乱了。”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他感到的是反抗和愤恨。所以,孩子会拒绝抄写。老师会认为是罚的不够狠,要加倍,写60遍。孩子会觉得老师是为我好,我要认真受罚吗?显然不会,只会加剧孩子的愤恨和抗拒。这说明惩罚是起不到作用的,即使是当时孩子屈服了,但是长期来看,对孩子的成长还是不利的。
如果发生类似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和老师沟通,首先要同意老师的看法。孩子确实没有尊重老师,扰乱了课堂纪律,这种行为需要纠正。那么逻辑后果应该更有效,可以建议老师,让孩子替老师做一些能让老师开心的事情来弥补。比如,擦黑板或倒垃圾,或者让孩子讲一段他擅长的内容。
这个时候老师可能会担心,这不是在奖励不良行为,鼓励孩子继续捣乱了吗?
老师这种观念还是:为了让孩子们做的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大部分人都会这样认为,他们更看重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
事实是,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