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写人生训练营
【书写人生训练营】5组 洋洋《为何家会伤人》

【书写人生训练营】5组 洋洋《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 阿洋洋的小世界与大梦想 | 来源:发表于2019-06-30 23:39 被阅读4次

关于溺爱 你需要了解的真相

【书写人生训练营】5组 洋洋《为何家会伤人》

说起“溺爱”,大家肯定都知道不好,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实施溺爱,结果掉进了这个温柔的陷阱,难以自拔。

归根结底,是因为很多父母并不清楚什么是溺爱,也不了解溺爱的真相,更不知道怎么去避免溺爱。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溺爱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但最近读了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对溺爱有了更多更准确的认识。

武志红老师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目前在北上广等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和理解个人、家庭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著有《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你总是会受伤》、《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等作品,销量超百万册。

《为何家会伤人》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溺爱,为什么会产生溺爱和怎样避免掉进溺爱的陷阱。

什么是溺爱?

在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中,广州晴天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袁荣亲总结到,溺爱有两种:包办型溺爱和纵容型溺爱。

包办型溺爱,就是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包括吃什么饭、穿什么衣、读什么书、上什么兴趣班、出门坐几路车、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工作和对象……

而纵容型溺爱中,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会竭尽全力去满足,不管要求多么小、多么不合理,都对孩子唯命是从。饭桌上孩子喜欢吃的菜,别人都不能吃;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别人都不能换台;孩子疯狂追星,父母不惜借钱卖房来“助梦”……

而这一切,父母还会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你好,我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

殊不知,这样的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自主探索、犯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变得独立自强的机会。

为什么会产生溺爱?

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抑而不是助长孩子的成长,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可是,明知道溺爱不好,那么多的父母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爱呢?主要有两大原因。

首先,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他们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我们溺爱孩子的那些行为,实际上是我们“内在小孩”向外的投射。所以,表面上看,父母是在牺牲自己,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实际上,他们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我的一位同事,在她家孩子2岁生日时举办了隆重的生日派对,结束后,发了美美的朋友圈,还在朋友圈中说到,给孩子办生日派对是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印象,同时也算是满足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愿望。

我想,这位朋友在为孩子准备生日派对时,更多是想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自我需求吧,因为,2岁的孩子大概不需要这么奢华的生日派对吧。

现在大家都在感慨,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因为现在的父母都有一个观念,就是一定竭尽全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

以前自己受过的苦,就绝不会让孩子再受;以前自己没有享受的,就一定要努力让孩子享受到。

但是,父母这种无节制的“爱”的供应,看似是在满足孩子,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内在的小孩”。这种“爱”,忽视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来过度满足。

其次,溺爱产生的原因也是因为父母的偷懒,不负责任。

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做什么事都需要考试,唯独做父母不需要,想想还真是可怕。很多人在没有当父母的能力的情况下,却先生下了孩子,而且孩子出生后也没和孩子一起成长。

当父母的能力是什么? 不仅要给予孩子关爱,还要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生的,当父母的能力却不是天生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0-2岁时,以孩子为中心,给予无条件的爱,这没什么错,但是到了孩子2-4岁时,他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孩子。

这种看似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不负责任的爱。他们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的需要,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

这样的爱,是缺乏思考、陈旧、僵化,一成不变的爱,所以是最懒惰、不负责任的爱。

怎样才能避开溺爱的陷阱?

既然溺爱是在满足自己“内在小孩”的需要,是一种偷懒、不负责任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那怎样才能避开这个陷阱呢?

首先,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要真正意识到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自主的需要,不能把自己的思想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属品”。

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的: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其次,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

每一个人,在有了孩子之后,肯定都想当一个出色的父母,但是想当父母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

这里的学习,不仅指的是父母要学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真正关注孩子的需求,而且父母还要学习追求自身的独立,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中的吉田医生,在生了两个女儿后,边工作,边育儿做家务,还顺便考取了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并努力完成学业,最终顺利毕业。

她说:“即使是父母,也还在不断成长。没有完美之人。因为不完美,所以为了能有所成长,就去学习,或埋头工作,每天都在努力”。

她相信,教育孩子,往往身教重于言传。当孩子看到妈妈为了完成课程作业绞尽脑汁,为了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而那么努力时,相信他们会感受到什么。

当父母把关注点放在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自身的成长上时,也就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成长,给了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

再者,父母要进化爱的方式。

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形式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

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现实生活中,给孩子创造丰裕物质条件的家庭比比皆是,但是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发展的不是很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和心智培养。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人类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生存需求只是最基本的,自我实现才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为了成为他自己。

包办型溺爱中,子女为父母而活,从而丧失了自我;纵容型溺爱中,父母为子女而活,从而培育出别人的噩梦。这两种类型的溺爱的实质,都是父母为了满足他们“内在小孩”的需求的投射,是懒惰的,不负责人的爱。

真正的爱是独立的,是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思想,尊重每个人的独立需求,所以最好的爱的模样,是彼此独立,却又并肩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写人生训练营】5组 洋洋《为何家会伤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ii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