痖弦,本名王庆麟,生于1932年,河南南阳人。青年时曾经从军,尔后随国军转来台。自政工干校影剧系毕业后,服务于海军陆战队。痖弦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邀请,至国际创作中心研究二年。随后至威斯康辛大学就读,获得硕士学位。曾经主编「创世纪」、「诗学」、「幼狮文艺」等刊物。最有名的诗集就是《深渊》,诗歌写作生涯只有十几年,留下的诗作也不到90首,却有不少精品至今被人传颂。
一起欣赏痖弦《红玉米》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吹着那串红玉米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
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
都挂在那儿犹似一些逃学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表姊的驴儿就拴在桑树下面犹似唢呐吹起
道士们喃喃着
祖父的亡灵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犹似叫哥哥的葫芦儿藏在棉袍里
一点点凄凉,一点点温暖
以及铜环滚过岗子
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
便哭了就是那种红玉米
挂着,久久地
在屋檐底下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你们永不懂得
那样的红玉米
它挂在那儿的姿态
和它的颜色
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
凡尔哈仑也不懂得犹似现在
我已老迈
在记忆的屋檐下
红玉米挂着
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
红玉米挂着
注:
1.痖弦,弦的口语读音是“xuán”(都是这么称呼的,和纪弦的弦一样),创世纪三剑客之一(洛夫,张默)
2.宣统,1909年-1912年
3.表姊,姊读音“jiě”,为什么这么发音呢?因为诗人自己就是这么读的,当然确实是有这个发音的。
4.叫哥哥的葫芦儿,叫哥哥就是蝈蝈儿
5.铜环滚过岗子,滚铜环,滚铁环,一种玩具,物质匮乏时代儿童的娱乐方式
6.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底”是“的”,读音是de,但诗人读“di”,和人称代词连用时用底。
7.凡尔哈仑(1855-1919),比利时诗人,关心农村农事。但他也不会了解中国北方的忧郁。
“故乡遥,何日去”,痖弦是河南人,因战乱而离开家乡,他的诗中常有对故土的怀念。1958年的痖弦才26岁,可他却说“我已老迈”,只因“在记忆的屋檐下”。
从时间上来看。据说这首诗是在1957年12月19日写的,跨越了三个时空。祖父及外婆-宣统-1958,这就是记忆的年龄。让人恍若置身于时代的潮流,亲眼目睹封建,革命和战乱。这种时间感,如同宝岛的诗人向阳的《我的姓氏》(诗人向阳是如今备受瞩目的诗人)
从意象上来看。宣统,私塾和京城等具有缈缈的时代记忆感;红玉米,驴,桑树,唢呐,荞麦田,叫哥哥都具有中国北方,河南农村的生活感。
从节奏上来看。“宣统那年的风吹着”,“吹着那串红玉米”,“红玉米挂着”重复式的语句使这首诗具有循环的音韵美,就像那些逝去的记忆依旧萦绕在耳边。
童年时期的诗人想必是顽皮贪玩,所以受到私塾先生戒尺的教育,还爱逗蝈蝈儿,滚铜环,就是这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乡村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恬静。谁也想不到会“烽火连三月”而“惊破霓裳羽衣曲”。
你们永不懂得,那样的红玉米,它挂在那儿的姿态,和它的颜色……![](https://img.haomeiwen.com/i27742006/b8026a5fdacb681a.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