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红楼梦》的时候,看见贾母说的一句话:
“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给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大体概括就是,如果我们家有熊孩子,不管生得多好,都是该被打死的,免得给家里人丢脸。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网上看见了一段视频。
在短短几秒的视频中,一名小男孩连续抬脚向自己的亲妈飞踹了五脚,伴随着怒吼,情绪十分激动。
据媒体报道,视频里的这幕发生在广州某医院。尽管站在一旁的奶奶,一直在阻止孙子的暴力行为,但小男孩依然我行我素。从视频中判断,小男孩踢打母亲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的母亲刚刚想阻止他玩手机。
我真想说,娃儿,妈妈拉坨屎都比生了你强.....至少前者不会为祸人间。要是把你送到清朝贾府待上几天,掉你一层皮算好的。
再看看视频里的三个人。我们对这个施暴者,深恶痛绝;对站在墙角的两个女人,心生怜悯。可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正是有了她们的助纣为虐,才让这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变得残忍暴力。
年纪轻轻就沉迷手机,这只能说明是父母对孩子骄纵放任。对手机上瘾的孩子,他的大脑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性格变得狂躁暴力,没有同情心。同时,长时间沉迷手机,让手机成为孩子的“老师”,而手机上不管是游戏还是动画,都不缺乏暴力的场景和镜头,没有分辨力但模仿力十足的孩子,从中能学到什么?想想都知道。
而且从视频看出,孩子殴打妈妈这样的事情,应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因为不管是妈妈还是奶奶,他们脸上都毫无惊讶之色。母亲的一味忍让,奶奶艰难式的维护,都让他们在孩子面前自动矮了一截。
一个施暴者面对着侵犯自己利益的弱者,自然是用最大的愤怒,对弱者施加暴力。
子不教,父之过。
我不敢说,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但十几岁的孩子长成这副模样,那就一定是父母没有教好。
“熊孩子”不是生出来的,是教出来的。从表面上看,家长、学校和社会,理应是教育者,但却屡屡缺位;任由娱乐等其他并不专业的“教育者”来接手,也正是这样阴差阳错的怪现状,让“熊孩子”的出现变得虽不合情,但却合理——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情感和期望并不会天然转化成孩子温和乖巧的现实,只有付出教导,才能收获成果。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奇迹男孩》这部电影,如果你看过,你肯定知道“父母教育”的力量,有多强大。
01 父母要学会放手
10岁的奥吉天生脸部畸形,此前一直在家中和妈妈自学。当他小学五年级时,奥吉进入父母为他精心挑选的学校上学。
一张面部畸形、甚至有些令人生惧的脸,让奥吉一入学校,就被孤立排挤。这让本身因为自己的面容而有些自卑的孩子,第一天上学回家,就崩溃不已。带着将自己遮得严严实实的头盔一言不发,将自己关在房间里。
爸爸妈妈看到这样的奥吉,心中又何尝不是心如刀割。在照顾儿子方面,他们一直都在如履薄冰,竭尽全力选择最正确的方式来教导奥吉。
对于让奥吉去上学这个决定,他们也煎熬挣扎了很久。但他们知道,父母不可能永远罩着孩子,把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奥吉需要学会与其他人相处。所以,他们选择了放手。
而放眼中国,许多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凡事亲力亲为,事事包办,给孩子制造了一个无比安全的成长环境。但这样的环境是真空的,这些孩子长大之后进入社会,会很难适应。
渐渐放手,让孩子适时地接触社会,这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后来,奥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校里的所有人。在毕业典礼上,他抱着妈妈,对他说:
“妈妈,谢谢你逼我来上学,虽然曾经很痛苦,但我现在很快乐!”
image02 告诉孩子,你一直被爱着
奥吉出生后,妈妈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硕士学位,和成为画家的梦想。全职照顾家庭,用画笔记录奥吉的长大。
在奥吉第一天放学回家后,因为备受排挤、饱受鄙视,回家连晚饭也没吃,就躲在房间里。
妈妈轻轻走近她的房间,坐在奥吉对面。
奥吉哭着问:“为什么我会这么丑?”
妈妈:“你并不丑,奥吉。”
奥吉: “你会这么说是因为你是我妈妈。”
妈妈: “正因为我是你妈妈,所以我的看法才重要,因为我才是最了解你的人。”
妈妈还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未来的地图藏在我们心里,而过去走的路,在脸上留下了痕迹,我也有痕迹,我并不讨厌它们。”
有这样的父母,小小的奥吉,心里肯定埋下了很多爱的种子。
相比于这种温情教育,我们的新闻上那些痛心的惨剧就更让人难受:孩子因为丢了手机,活生生被打死;考试成绩不好不敢回家导致自杀。
这种逼迫性质的爱,不会让孩子觉得被爱。他们会觉得,自己还不如一部手机让妈妈心疼,考不到好成绩爸爸妈妈就不会爱我。
育儿先育心。被爱包围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也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身后家人无条件的支持,他才有勇气和自信去顽强地面对挫折。
03 学会善良
“当你必须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做选择时,请选择善良。”
这是电影里,感人至深的一句话。
我们在教会孩子,如何在学业上取得高分时,也要教会他如何做人。而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学会善良。
骨子里的善良,是尊重。骨子里的善良,是一切高尚品质的基础。
孩子可以“熊”,但父母不能不管教。因为社会在变化,孩子可以用来释放童心的东西太少。他们调皮捣蛋,我们可以看作是对外界事物的探险。但我们做父母的,就需要给孩子掌握一个分寸,没有底线的“熊”,最终害人害己。
同时,父母也不应该给孩子贴上“熊孩子”的标签,由于孩子内心敏感又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大人贴的标签影响,一旦其内心认定自己就是“熊孩子”,可能再也不接受别的设定。十年后,二十年后,熊孩子长大了,就可能积重难返了。
做父母不容易,做一个好父母更不容易。
但既然担下了这份责任,就好好用心教育。因为父母的教育,决定着以后世界对待他的方式。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