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集安鸭绿江大桥)
桥,既是勾连路径,跨越水域的设施,也是天工巧夺,智慧凝聚的工程,更是负载文明,蕴含文化的结晶,还是旅游踏访,出行流连的胜迹,所以,桥是我们看不尽的风景。
齿序虚长,蹉跎半生,虽不敢说“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但踪迹来往,过桥无数,“不可以道里计”,可以“说道说道”令我动心的--石桥、江桥、笼桥、天生桥。
(泉州安平桥)
福建泉州的“安平桥”
去年抵泉州安海镇,看中国最长的石桥--安平桥。它建于1138年,桥长2255米,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车停桥头,细雨方歇,那“望高楼”的桥首分外俊朗,侧过铁门,长桥延伸而去,在天水间擘画了通途。
享受着古桥踱步,风曳秋衣,雨润霜鬓,爽朗着我与桥的“密接”。先望桥身,硬朗的青条石铺排成面,石板长约丈许,宽在尺幅,并排六条,两条安装栏杆,四条拼成桥面。原本粗粝的石料,经人迹车辙的打磨,风吹雨淋的浸染,有了一层圆润的光泽,令脚感时有坎坷时有鳅滑(下过雨),全不敢任性快步。桥栏及膝,可供小憩,无雕凿润色,古朴的仅作斧正,凭栏时那柱头稍稍硌肘。探身桥外,花岗岩条石交错叠砌的桥墩凛然水上,是安平桥的“绝绝子”部分,或单边船型,或双边船型,或长方形,抵御着滔滔海水,支撑着绵绵长桥,历千年而砥柱中流。
设若无安平桥,何以跨海面,涉河流,泄山洪,防台风,过渡安海万安两镇;泉州何能成为开埠商贸四大城市之一,繁荣致“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的盛况;宋代造桥技术怎能集大成,长桥纪录何可创奇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美誉,何堪赋予。
从望高楼进,于听潮楼出,五里长桥丈量而过,也许历史与文明就是这么走来。
(上图,鸭绿江大桥上的桥头堡;下图,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辽宁集安的“英雄桥”
2005年去长白山,顺访集安的鸭绿江大桥,个中原委是父亲所在部队,当年就是从这座桥上过江入朝作战的。
此桥1939年竣工,1950年10月志愿军从这秘密过江,成为“抗美援朝第一渡”。战争期间,有42万志愿军,17万担架队,18万伤员从桥上通过,且大桥被美帝屡次炸断,被我方一次次修复,成为炸不断的钢铁大动脉。
站在桥头,抬眼望去,碉堡状的门楼上弹痕累累,斑驳缕缕,当年战斗的惨烈,搏杀的残酷,意志的比拼可见一斑。大桥像巨龙,飞跃滔滔江水,负载英雄儿女,伸向辽阔的三千里江山,将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输送到疆场。天津籍的“登高英雄”杨连第,也是在类似的桥梁上,以鲜血与生命干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正是父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中朝边境上巍然屹立的国门,不可撼动的界碑。
现在这座大桥,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见证。
(墨脱的猪笼桥)
西藏墨脱的“猪笼桥”
在墨脱去果果塘方向,德兴大桥边有座猪笼桥(藤桥),雅鲁藏布江从桥下流过。是早年山里珞巴人与外界连通的要道,清人刘赞廷在《西南野人山归流记》中有“藤萝为桥”的记载。
猪笼桥建于清代,300多了,离江面50多米,无桥墩,不用木板,没有一根铁钉,整个桥用白藤编织成桶装状,人行其间,像在笼子中行走,这笼状的桥全国独有。白藤柔软但坚韧,弹性大,在人的重力与河谷风力的作用下,走在藤桥上,像站在蹦蹦床,一步三摇,忽左忽右,如踩在棉花上不知如何用力,很难挪动。后来在老乡“看天莫看河,走桥莫回头。桥摇心莫慌,脚走手莫动。”的口诀指导下,渐渐摸到诀窍,脚步顺着它的起伏而落下,在它弹起时,一只脚“因势利导”地抬起,它下落时再踏步向前,随韵律高低起落地向前。
这种过桥方式,让你知道,什么是“步步惊心”和“顺势而为”,既考验你的胆量,也放大你的耐心,还满足你的冒险精神,因为,江水滔滔,藤索单薄,大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隐忧,但只要你掌握规律,那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摇感”绝对是享受。
(黎平的天生桥)
贵州黎平的“天生桥”
2010年末去贵州黎平,步行16公里去寻一座天生桥。晨风微寒,小雨伴行,不觉诗意萌生,作《雨中访天生桥》一首:
朝雨洗清晨,山鸡唤日新。
松风摇碧影,岚气舞飞云。
侗寨炊烟早,农妇荷锄纷。
天生桥一座,千里踏足真。
“桥”生天然,长256米,跨138米,宽118米,拱高近37米,主拱横跨福禄江上,结构之精,拱弧之圆,拱层之整,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沿石洞攀援至桥顶,仿佛天马行空,跃跃欲仙。远看峰峦遥隐,近观古松壁立,桥下清水波光,倒映天空流云,粼粼然不可状述。有潭水徐音,鸟语促鸣,更显山幽而川静,正如古人赞其诗曰:“人凿难施鬼斧穷,天心穿出地玲珑,两山壁上鼍梁架,巧妙争传造化工。”
踱步其上,我不禁祈祷,桥即“天生”,何不渡我“人生”去往幸福的彼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