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里,当我们鼓起勇气去参加某一项比赛活动时,不管我们自己能不能获得名次,我们总是习惯安慰自己:重在参与,取不取得名次都没有关系,尽力而为就好了,至少不会给自己留遗憾。这些道理听起来让人觉得好像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其实不然。
“这个态度是不对的,要是有人把你打倒了,你得站起来。要是他们再一次打倒了你,你要再站起来。不管被人打倒多少次,都得再站起来,这才是你应有的态度。”写作亦是如此,每一本问世的书背后,说不定有成千上万本无法出版的书。
对于初入写作的我们来说,写了两三个星期,发现自己发表的文章没有阅读量,也没有互动,内心就觉得煎熬难受:“干嘛要写作,写作太寂寞了,干嘛要浪费时间。”这时候就特别想要放弃。其实那些作家,包括娜丽塔在内,都会有这些想法。“每隔一个月我就会兴起停止写作的念头,这些念头十分折磨人,怀疑是种折磨。”
别听信那些怀疑的声音,它没有别的用处,只会让你痛苦消极。它就像你正设法写作时,心里那个挑三拣四的声音:“你真的要写出你藏在心底的密码吗,写出来之后你就跟个透明人似的,毫无秘密可言了?”“你这样毫无保留的暴露自己,就不怕别有用心的人以后借机喷你吗?”"就算写出来又怎样,你还以为自己真是作家呢?”这时候,那个“有逻辑和有意识”的我就要出来大谈一番了:“要完全接受自己,作品中才会表现的更真实。”“别人见到了自己的真实本色不是很好吗,至少会被人信赖?”“虽然现在还不是作家,但是我们在通往作家的路上。”
这时,总之,闭嘴,坐下,写,就对了。跟随自己意识里的涓涓细流,把它们付诸于文字,哪怕我们只能写10分钟,都是好的。不用担心我们能写什么,我们为什么写作,给自己限定时间,写一篇关于某个主题的文章。哪个娜丽塔说:天赋就像地下水——你要用自己的努力先挖一口井,它才会喷发出来,所谓才思泉涌。一个人的天赋如果没有被“唤醒”,那也是处于平庸的沉睡状态。
写作,并不是为了讨好别人,也不是为了孤芳自赏地取悦自己。写作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能量,每次通过写作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行走在“无我”和“空性”之间,如此循环往复。
任何事情,只要投入全副身心,便是一趟孤独的旅程。不管我们多想跟身边的家人朋友分享,多想取得他们的鼓励支持,多希望他们跟我们同样激动,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勿用写作来索爱”。我们常常借着写作来博取注目、关心和爱,以为写作给了我们活着的理由,而忘了活着本身是没有条件的。生活与写作既是两个分开的实体,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