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云起时
文/一笑东方

每到节假日,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朋友圈,因为你可以不用出门看到来自天南海北的风光。他们去旅行,去放松身心,关注沿途的风景,也关注目的地,因为这种感觉就是在路上的美好,他们晒风景,晒美食,不亦快哉!
在东部的向往西部,不论是布达拉宫,还是天山脚下的牧场,都会留下他们的踪迹。在内陆的向往海边,去海边沙滩徜徉,品海鲜美味。住在平原的向往高原,住在北边的去彩云之南,泸沽湖畔,苍山洱海的浪漫,丽江古城的朴雅。反正对于陌生的名气足够大的地方,人们都是心生向往的。似乎不去,就无法证明自己见过世面。

而我,实在汗颜,与我的朋友相比,举凡著名景点我近乎未曾打过卡。相反,我所钟情的是那些不知名的景点,可能是一处山洼,或者是一条溪水,一片树林,一座不知名的寺庙,归途中的一抹斜阳,甚至一棵等待鉴定树龄的老树,在无意中撞见,彼此就算是有缘,当然一旦遇见,我会反复去看。我极少去千里万里赶赴一个网红景点,去人山人海的挤热闹。正如很多热播剧,我不凑热闹,很多畅销书,都是在它热度减退之后去关注,去欣赏。李敖先生曾说,一本书出版不到十年他不看。因为好的书经得起沉淀,十年只是一个约数。于是在这样不出门看天下的基础上我形成了这样的观点:真正的旅行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徜徉。虽然人生太短,不过对于一个中意的景观不能匆匆而过。(我想这更像是一个“穷酸书生”的“酸语”,大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当然每个人喜欢的葡萄和口味不同,兴许我喜欢的是提子。)

正如我初见西湖时,感觉它太躁太闹,在众人围堵之中我看不到它的真面目。直到经年之后,我时时去看顾,剥离了繁杂,去除了热闹,才知西湖之好。因为我曾写道:西湖之景不是一天看完的,也不是一年看完的。你要反复看,反复玩味,才能品出西湖的美。西湖之景,有些要早晨看,如苏堤春晓。有些要夕阳时看,如宝石流霞。有些要月圆之夜看,如平湖秋月。有些要春天看,如柳浪闻莺。有些要夏季看,如虎跑梦泉。有些要秋季看,如灵隐寺。(秋季的灵隐寺,满山的空灵,如果你清晨走进去,对面的飞来峰上,阳光丝丝缕缕透射过来,碎银一般落在冷泉之上,雾气缭绕,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灵隐寺厚重大气,瞬间把人的魂魄都要摄住了,走进去,整个人都被佛光洗过一样,身心干净澄澈。)有些要深秋赏玩,如八卦田。有些要在水中看,三潭印月。有些要在高处看,如玉皇飞云。(登玉皇山,先到紫来洞,此洞冬暖夏凉,初走进去,一片黑暗,再往里走,有一道光投射而下,瞬间亮堂起来,再往里走,果然有别有洞天之感。)登上玉皇顶,俯瞰整个钱塘。有些可以睡着品味,如在五云山子胥庙,白堤孤山后面的面湖的几株老樟树掩映之下的亭子之中,躺在那儿慢慢感受清风徐来之味……

不凑热闹,成了我性格的一部分。然而小时候,我特爱凑热闹,只要人多的地方,必有我的身影。年龄大了,我喜欢远远的看热闹。再然后,我干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读写伴我,远离尘嚣,经过热闹的红尘,回归小小的自己。所以,我极少携友同行,而是一个人出去走走,有时候有目的地,有时候无目的地,就是那样走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刻意也不纠结,一如阮嗣宗载酒驾车而行,兴尽而返。我从不讳言我的孤独,我的不合群,我的特立独行,正如我喜着斜襟衣衫一样,不是为了好看,是对旧时先贤的一种倾慕,一种亲近。而现在,我不拒热闹,任他纷繁,任他聒噪,至于衣衫,已是外相。
2022.7.30夜于马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