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理歪说
刚刚看到圈内有一个朋友谈林徽因,金岳霖,梁思成,看到林徽因“绿茶婊”,梁思成“绿油油”,金岳霖“痴情汉”之类的评论,就想在此抒发一下,憋着难受哈哈,不喜可喷。
金岳霖一生未婚,很多文学作品把这个归因为对林徽因爱了一生,不愿意“背叛”她,并择邻而居,其实这并非真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作品把林徽因写成了作女,让众多大好青年为之神魂颠倒的红颜祸水。
这些作品无非是迎合了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点爱情精神洁癖,其实是人性中自私的缩影。
而对于金岳霖,他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居女友lillian,野史里记载这个人信奉不婚主义,并且在相处期间发现金岳霖对林徽因有爱慕之情,愤然回美。
但是这种“渣男”行为,却并非主流媒体所宣扬的。
无论真假,从这个社会主流宣扬的角度来看,对女性苛责且非常关注其私生活。
无论是金岳霖,沈从文还是徐志摩,这些大文豪疯狂爱上林徽因,说明她是一个奇女子。
林徽因无论是在文学上,在建筑上,还是语言学上,都具有极高的造诣。
而我们很少对这些提及,更多对林徽因的私生活指指点点,关注梁思成是否被带了绿帽子云云,在我们眼里因为“水性杨花”她已经被定位为一个“坏女人”。
相反,徐志摩,金岳霖等就成了痴情汉,事业有成等等。
我们从未想过,他们痴情于林徽因的同时,是不是也做了“渣男”,伤了其他女孩的心。
我们不能强加女性道德去偏心任何一方,而应该在理性的层面尽可能实现不偏不倚。
人都是多面的,人性是无可避免的,而我们接受的信息往往是一维的。
金岳霖是一个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往往是多情且风流的,他们心思敏感且细腻,并且经常出现异于常人的“偏激行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罗丹,尼采等等。
因此,对于这种痴情纯洁美好的作品,就不要当真了。
推荐《霍乱中的爱情》,感情的圣洁更多的是一种得不到的遗憾感,并且无法超越人的动物性。相比中国的片子,国外的文艺作品更加深挖人性,尽可能反映真实,让观者去解读。
我非常讨厌国内诸多谈情怀的艺术作品,比如非常火的《后来的我们》,《前任》等等。
既然人家都已经有现在的生活了,为何还要继续招惹?无非是心里不甘,遗憾感爆棚,意淫着“假如如何会怎么样?”。
可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无非是和以前相比,现状不好。
不知道多少人为了前任伤了现任,一堆渣男渣女的行为,还被标榜成“痴男怨女”的纯洁爱情,确实有点不懂这种价值观。
而金岳霖在林徽因结婚后,选择与林徽因做邻居。我不得不佩服这几个人的定力,当然,我对他们的私生活不感兴趣,但是标榜金岳霖所谓的爱情,诋毁林徽因,我就要报不公了。
顺便说一句,中西方对婚姻其实有本质理解的不同。
中国人把婚姻定位为两个人修成成果,是爱情的水到渠成。而西方却把婚姻看成一种法律行为,是规范权利和义务的方式。因此在结婚之前,会进行财产公正等等。
而中国人却在这方面遮遮掩掩,不好意思提上台面,认为伤了和气和感情。其实等真来事儿了,这种“和稀泥”的行为会带来更大的感情和利益伤害,毕竟都是人,无法摆脱人性的自私贪婪。
一己之见,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