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本期对话嘉宾:
筑境设计 总建筑师薄宏涛
在薄宏涛的话语中,老师在他生活中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做事抑或学习,不同老师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建筑上于他有一种纯粹的指引:专注于设计,持守建筑自然生长的态度。
从重庆出发
北方大院里长大的薄宏涛,来到完全陌生的西南重镇——重庆,开启了他的建筑之旅。重庆与北方城市在气候、地理、饮食、语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颠覆了他对于生活和城市原有的诸多认知。从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出站时,远望山城吊脚楼的万家灯火,如同静夜里浩瀚天幕下的繁星震撼了一个北方少年的内心。
重庆本土的城市文化多元而直接,人群性格色彩热情而又直爽,语言表达习惯的迥异新奇而生动。从18岁到25岁,薄宏涛将最美好的7年青葱记忆都留在了重庆。他笑称虽然最初极不适应当地麻辣饮食,但历经磨练,吃辣水准居然也最终达到了“专业九段”。
重庆复杂多变的山地城市地貌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不一样的空间错落方式和山地肌理中城市的生长就像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原本是存在梦想中的乌托邦,但在重庆这座城市却是真切的现实存在。一栋栋用通廊连接在一起的建筑,矗立在这座三维的城市中,在历史的交替中和不断的自我修复更新中创造着梦想中的童话。
建筑思考的成长之路
在建筑设计的成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良师指引。
第一阶段遇到了大学时期教设计的张从正老师。
老师教导他永远不要对别人的意见说“NO”,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坚持自己想法的同时,接纳别人可能是不同维度的思考。不断的审视自我的成长之路上,更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了出国的念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百家之言。启蒙之初的判断力和系统的教学和指导受用至今。
第二阶段是他的执业师父陈航毅老师。
毕业后机缘巧合进入了重庆市建筑设计院,虽然和最初父母建议的回北京工作有很大差别,他觉得跟随时任设计院一所所长陈航毅老师工作的两年时光让他受益匪浅。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积累了大量建筑实践基础,时至今日,他自称在工作和为人方面都还能看到陈老师的影子。两年的建筑初实践之路,专注于对建筑细节的研究与思考,由此开始,从对建筑的仰望开始了一种对建筑自身的持守。
第三阶段是2000年上海同济大学读研期间的导师蔡永洁和李振宇老师。
蔡老师是受德国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城市设计的博士,思维理性且心态自由而开放;李振宇老师是类型学研究专家,这也正是研究城市设计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两位老师的教导相得益彰。行事严谨又具有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在关键时刻会给他重要的建议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在学术的触角和广度上提供更深刻的感悟。
工作前两年的建筑实践中对城市概念的了解较少,但在研究生时选择的城市设计专业,帮助他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从建筑细节到对城市发展维度的觉醒。其后作为交换生去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德国老师的教学和交流方式不同于国内,较短的时间却塑造了另外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开始了一段从过去和当代对城市有机生态功能混合生长法的思考。
柏林波茨坦广场,这个在原柏林墙区域建造的城市综合体开发高度强调功能的混合,底层商业、首层办公、多层住宅多种功能形成自上而下的功能叠合,极具城市活力,也成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最经典的城市更新之一。这组到达德国柏林第二天就去学习的经典案例,为薄宏涛在其城市设计和更新的工作中树立了优秀的标杆。
传统的严格功能分区城市把诸如金融街、商业街、居住区等单个功能区变成了城市孤岛,而混合式更新就是要通过功能的内容连贯性、体验丰富交叉、功能连贯的载体协调等诸多因素实现城市不同功能的协作与共融。崭新交叉功能(如众创空间)的孵化从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城市不同功能的交叉、转移、互动、协作、共享,而作为建筑师的职责亦是不断地研究、探索、深挖各种不同城市生长过程中的数据和文化根基。
由此在城市更新的视角,从宏观和微观的对话与重组过程中挖掘城市功能混合的更多可能性,创造城市的高体验性、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观和功能弹性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生长力。
第四阶段是从2006年加入筑境设计的主持人和2012年进入东南大学进行博士研究的导师程泰宁院士。
跟从程院士工作之后更加坚定了对设计坚持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力量;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对城市和建筑在空间塑造手段的呈现方法;以学术化的观点去系统思考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的方式、所对应的策略以及城市触动背后的动因都得益于跟随程院士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程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对于建筑的热爱,一直在精神上指引着他。
除了住宅、商业、办公、酒店等方向,如今城市更新的课题研究也成为了筑境设计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经历黄金十年的狂飙之后,大家重新审视变革中的存量城市,必然发现城市拥有一个永续更新的核心课题。如何善待我们的城市,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城市趋同化的顽疾,我们能做的是饱有对城市的敬畏之心和活力更新中对专业的有品格的持守。
城市更新是城市群体问题,是物质财富和城市发展一定规模后必然面对的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其发生属于必然。如果当下的中国只是单纯思考城市肌体的更新,却没有文化层面的思考,这注定会成为历史的遗憾。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却并未依托于几何的物理形态,它们多数早已灰飞烟灭;中国的文化是传承在文字的描绘中。然而,失去物质传承支撑的文化难免会带有杜撰的嫌疑,会因为差异的文化倾向带来完全不同的解读。
文化与物质是精神与血肉的关系,对于城市更新,首先要明白和挖掘原有城市的根脉何在,去再现或架构一种正确的、具有“根性”的城市物理形态,再寻求一种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再生,决定对一个城市和每一栋建筑的态度。这种价值导向就是以“在地性”作为根本依据,一定要避免飞来的文化植入。
建筑之道
就建筑个体而言,若只是单纯为项目服务,思维会禁锢在红线范围内,必须从城市整体结构和城市精神出发进行综合考量。薄宏涛多年的工作习惯就是考虑的范围永远比自己的项目红线大一圈,站在一个城市的高度来看待建筑及周边区域的发展,把建筑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环境中,从而促动营造一个有序健康生长的城市生态。
薄宏涛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遇到的老师们教会了他对生活有着一颗平常心,对建筑有着求索其永恒之道的执着心。这是筑境的建筑之道,也是他自己秉持的建筑之道。
以事为准,有法则,有节奏
这就是薄宏涛设计中的生活与工作
这就是关于一个建筑师的生长过程
总是以一种思想伴随:为建筑而思考,为城市而成长
文中图片由薄宏涛提供
- End -
本文由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公众号中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