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慢读王阳明
读王阳明之经略四方(2)

读王阳明之经略四方(2)

作者: 时光流淌 | 来源:发表于2023-05-10 06:13 被阅读0次

文/时光

今天读书的关键字:触之不动

《年谱》原文摘录:
十有一年丙子,先生四十五岁,在南京。
九月,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
是时汀、漳各郡皆有巨寇,尚书王琼特举先生。
十月,归省至越。
王思舆语季本曰:“阳明此行,必立事功。”本曰:“何以知之?”曰:“吾触之不动矣。”

这个故事主要是记载好朋友王思舆在王阳明巡抚南赣前的对他的评价,王思舆认为王阳明此行必能立下不世之功。

为什么?

因为:“吾触之不动矣。”

“触之不动”便是王思舆判断王阳明能成事的一种状态。

回忆上一章我们读到王琼力荐王阳的原因中,也有这么一段描述王阳明的状态:

王阳明的老成持重、自制、气定神闲和言谈举止中不易察觉的威严让王琼断定此人必是大用之材。他对王阳明心学的兴趣并不大,只是对王阳明在心学熏染下练就的“不动心”状态大为惊叹。他对王阳明说,将来我在朝中有话语权时,必会给你个创造奇迹的平台e。

由此可见,王琼也好,王思舆也罢,他们都认为这种“触之不动”的状态,是一个人成大事的关键。

不仅仅王琼,王思舆论特别看重“触之不动”的力量。古今中外的智者都会推崇不动心的大智慧。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触之不动”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它是希望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包括时下特别流行的正念冥想,练的也一个不动心。

我最近正在看的《太傻天书》,它让人们相信时间是幻觉,世界处处是分离,并教导读者做太傻练习(注:太傻练习的基础阶段,实际上也是冥想练习),归根到底也是让人们学会“触之不动”。

在王阳明的心学里,如何才能做到触之不动呢?下面这段记载于《传习录》中的问答可以让我们参考一下如何才能不动心,让内心强大起来。

弟子问:“这几年因厌恶学问,常常想独自静坐,以求摒弃思虑念头。但是,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更觉得心神不宁,这是什么原因?”
王阳明回答:“思虑念头,如何能打消它?只能让它归于正统。”
弟子问:“念头是否有没有的时候?”
王阳明说:“的确没有无念之时。”
弟子又问:“既然如此,因何说静呢?”
王阳明说:“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弟子说:“周敦颐为什么又要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呢?”
王阳明说:“没有欲念自然会静,周敦颐说的‘定’也就是‘静亦定,动亦静’中的‘定’,‘主’就是指主体。戒慎恐惧的念头是活泼的,正体现了天机的流动不息,这也就是所谓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旦有停息也就是死亡,不是从本体发出的念即为私心杂念。”
弟子又说:“当用功收敛身心的时候,若有声色出现在眼前,还如同平常那样去听去看,只怕就不为专一了。”
王阳明说:“怎么能不想听,怎么能不想看?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只要心不去跟随它”就是不动心。


时光感悟:

“触之不动”应该是一个人发展自我、修炼一颗强大内心的终极状态。古往今来有很多智者推崇不动心的大智慧,也有很多先贤(王阳明、曾国藩等)实践不动心的修炼,并不断发展完善练习的方法,更让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能量。

最初接触心理学,读《道德经》,学王阳明时,我发现处处都在说要静——静而生慧。可为什么静这么重要,为什么静就能生出智慧?真正的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并不知道!

如今想来,我不知道为什么静会这么有力量,是因为我并没有静过。人没办法对自己没有经验过的事物有理解。

有那么一段时间,因为好奇“虚静极”的状态,我也跟着心理学课本上教导的方法练习冥想。不过坚持得并不好,想起来就练一练,有时候甚至用作睡前催眠。

后来慢慢养成阅读和慢跑的习惯后,“静”的能力似乎有了较大的提升。最直观的变化是看今日头条、刷抖音、追电视剧、购物等的兴趣一点点淡化甚至消失。

头条已经卸载大概三四年,最近一次看电视剧应该也是两年前了,购物和美食也是以功能性需求为主。

取而代之的慢跑、阅读、写文章变成了习惯,没有咬牙切齿的坚持,只是轻松的享受或没有享受的惯性。

另一方面,心态也平和了很多,对于荣辱得失并无多少在意,对于身边的人事变化多一份从容淡定。或许这些都是心静带来的小小甜点吧。

已经做到“触之不动”,修得一颗强大内心的王阳明将如何建不世之功?

我们下期继续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王阳明之经略四方(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nk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