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
上一期读到——
1501年,在刑部工作不到两年的王阳明面对残酷黑暗的现实后身心俱疲。这年秋天,他请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上了九华山。
王阳明上九华山,大概是想彻底放弃世俗的羁绊。也许在他看来,不能成为世俗的圣人,还可以成为方外的仙佛。
在九华山,王阳明有遇到了两位贵人。
第一位贵人是奇人老道。
王阳明在九华山的寺院里闻听山中有位奇人,此人没有名字,蓬头垢面,见过他的人都称他蔡蓬头。他住在阴暗潮湿的山洞中,有时候会来寺庙中要吃的,有时候就靠山中草木和雨露为食。
王阳明欣喜若狂,断定此人必是异人。他上了山,仔细地寻找,终于在一个山洞中看到了那个传奇人物——蔡蓬头。他热情地邀请蔡蓬头到他的临时住所,希望蔡蓬头能为他指明一条通往神仙殿堂的道路。蔡蓬头爽快地接受了邀请。
酒过三巡,王阳明向蔡蓬头请教长生不老之术,问了神仙之事,最后又问自己是否可以如他蔡蓬头那样过着无拘无束的神仙日子。
蔡蓬头不回答。王阳明只好等待,等桌上的盘子全空了,罐子里倒出最后一滴酒时,蔡蓬头打着饱嗝,终于开口说话,但只有两个字:“尚未。”
王阳明追问:“什么尚未?是我过你这种日子尚未,还是您的年纪尚未达到几百岁,还是我在养生之术上的成就尚未?”
王阳明再三追问,蔡蓬头始终是两个字:“尚未。”
王阳明停止了追问,他想思索这两个字背后隐藏的玄机。蔡蓬头没有给他时间,把答案说了出来:“从你进入山洞的那一刻起,我已用眼和心看了你好久。你虽然对待我这个臭道士非常尊重有礼,看上去是真的尊崇道家,实际上,你脸上终究有官相,去不掉的。”
这是段大白话,王阳明听懂了。蔡蓬头的意思是,他俗世未了,还没有到达谈仙谈佛的境界。可能还有引申出来的意思:你的理想终究要在俗世实现,而不是山林古刹。
问道失败的王阳明又寻到了另外一位高人,这次的高人是一名和尚。
被蔡蓬头否定后,王阳明又听说山中有位得道高僧,于是,迫不及待地去拜访。之前有人提醒他,通往高僧家的路迷幻险阻,从未听说有人可以到达那里。王阳明对这样好心的提醒置若罔闻,热情洋溢地上路了。
那个山洞虽然在九华山中,可的确异常难寻,王阳明在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似乎感动了苍天,终于被他找到了那个和尚。让他失望的是,和尚并无传说中的神奇之处,只是丢给了他一句话:“北宋的周敦颐和程明道是儒家的两个好秀才。”
和尚这句话意味深长。他没有给出王阳明在佛教道路上的指路牌,却指明了让王阳明重回儒学中的心学领域——周敦颐是理学和心学的精神导师,而程明道(程颢)则是心学的鼻祖。和尚的意思是,圣贤之道在民间,在心学上,希望王阳明能从此入手。
至此,王阳明的九华山之行同时被关上了成为方外仙佛的两扇门。
我不知道古代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世外高人,也不知道王阳明传奇的一生中是不是一路都有高人相伴。
在没有网络、没有直播的彼时,这样的故事也只能出自阳明先生本人或者身边的人,亦或者是人们自行脑补的传奇故事。
作为读者,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王阳明先生的心路历程,又或者是借助世外高人照见了自己的内心。
阳明先生前半身一直在上天入地,苦苦追寻入圣之道,不断给自己做加法。1501年的九华山之行开始,我看到了阳明先生在开始做减法。
九华山之行,他有意无意地在清除他的求仙问佛之路。九华山之行后,他还会有意识地去清除辞章留名之路……
越是世道艰难,越是前路茫然,越发选择直面,也许此时阳明先生已经开始致良知而不知。
阳明先生是如何从无意识地断舍离到有意识的断舍离,他又将如何继续自己的圣贤之路?
明天继续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