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于2月15日首发于【念丫】公Z号。

前几天,整理微信通讯录标签的时候,看着好多熟悉的备注,一时间,我竟不知该将他们归到哪个标签下。
有的人还是曾经熟悉的头像,有的用着不知换了多少次的新头像。
那种感觉,熟悉又陌生,亲切而疏远。
曾经亲密无间,后来渐行渐远
学生年代,尤其是初中高中时期,有很多关系很好的同学和朋友。
在学校的时候,恨不能时时刻刻黏在一起,就连上厕所也要拉着彼此一块去。
放学后,也是找各种理由和机会碰面。
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许不尽的诺言,梦想着以后要在同一个城市工作,要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一切随着高中毕业,亦或是开始工作,变得不一样了。
校园是我们的乌托邦,装得下任何或大或小的梦想,无论那些梦离我们有多远。
可当现实来临后,有的梦就醒了。
大家约着有机会再相聚。
可机会都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自己不去主动,机会只会越来越少。
最终,曾经亲密无间的好友,只能变成躺在通讯录列表里的某某某。
最多只是通过偶尔的朋友圈动态获知彼此的讯息。
很多困境,都是自己造成的
我就有很多这样的好友。
大家或因地域的限制,或因三观的不同而渐行渐远,最终失去了联系。
还有一个原因,对我而言,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认知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种种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现状和人生。
“我”才是万物的根源。
回首来路,我知道,是我自己筑起了一道道高墙,把自己围在高墙之内,将别人拒在心门之外。
在我最低谷的那几年里,我彻底封锁了自己的内心,拒绝了很多社交,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抗拒。
更要命的是,我很自以为是,觉得自己那是推己及人。
我自己不敢主动联络别人,怕打扰到人家,怕人家说“平时不见你联系,一有事才想起我们呀!”
担心自己给别人带去麻烦,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到最终变成彻底不联系了。
因为我是一个凡事能自己解决就绝不麻烦别人的人,所以我理所应当觉得别人也不会喜欢我去给他们添麻烦。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错了。
那完全是我自己的自以为是,一厢情愿。
是我有限的认知,局限住了自己,困住了自己。
老友的问候三冬暖
昨晚,我照例打开订阅号助手APP,去查看新增了几个订阅,结果,一眼就看到了新增列表中那个熟悉的头像和ID。
那是我一位初中同学,曾经很好的朋友,我还能记起很多曾经美好的回忆。
但我们已经好多好多年没联系过了。
尽管我知道发生了一些事情,也通过朋友圈跟一个好友群,能够了解到她的近况,部分近况。
但,我们之间好久没有说过话,我甚至连评论她们的朋友圈或是点赞,都觉得是打扰人家,更别提见面了。
包括那个微信群,我几乎都有看大家的聊天内容,有时候也想凑进去说说话,可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一个沉寂了好几年的人,突然要在群里加入大家的聊天,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觉得突兀?
我真的思想负担太多了,自己的想法真是糟糕透顶!
好在,这一两年我通过阅读,通过写下的文字,一点点打开自己,治愈自己,慢慢地走了出来,想法也跟以前的截然不同。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需要一个开口的契机。
昨晚,我就感觉那个契机出现了。
我搜出她的微信,很快地发了几条消息过去,也很快收到了她的回复。
然后,我们就从写作聊到了各自的孩子,我又主动问她怎么拍出那些那么好看的照片的……
你看,只要大家都主动一点,我们的故事这不就续上了吗?
本来打算今天在群里也冒个泡,但还是觉得有些唐突,等下一个契机吧。
还有一个老友,是高中同学,也是好多年没联系了。他在我发的早起朋友圈下留了言,我看到后觉得暖暖的。
真的,每一条老友们发来的消息对我来说都是惊喜,就像是获得了失而复得的宝物,值得我开心好一阵,甚至好几天。
我转念一想,我看到他们的消息都这么开心,我不是喜欢推己及人吗?
那大家如果看到了我主动发去的消息,会不会像我一样,那么开心?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可以告诉我你的答案吗?
第8期书评影评写作特训营,第5篇,字数1543,共累积字数588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