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帝王学系统里,度势术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度的意思是估计,势指发展趋势,合起来的意思是估计发展趋势,这是一门大学问。
一
项羽和秦朝主力军激战的时候,刘邦西入咸阳。义帝和各诸侯曾约定“先入关者为王”,也就是说,谁先进入关中地区,谁就在关中称王。按约定,关中这地儿应该姓刘,但项羽看刘邦各种不爽,又怕刘邦凭借关中有利地形和自己作对,就把刘邦分到了巴蜀及汉中一带,把关中分给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这三个秦朝降将。
刘邦受了窝囊气,怒火中烧,就想和项羽干一架,周勃、灌婴等将也怂恿着刘邦弄项羽一下子。这个时候萧何跳出来说:“别作了,行不?在汉中称王虽然不好,但也比死强啊。”刘邦挺纳闷,就问:“怎么就死了啊?”萧何解释到:“现在咱们实力远不如项羽,打一次被人家虐一次,菊花被爆的次数错了,不死还能怎么着?”刘邦赶紧摸了摸屁股,幸好菊花完好,就说:“先别打了,去汉中。”
二
楚汉相争末期,项羽兵乏粮缺,优势尽失,处于下风。不得已,就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达成约定后,项羽就准备回老家。刘邦看项羽撤了,也准备撤兵回国。这时,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现在我们已经占据天下大半,诸侯相附,项羽却是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让我们灭亡楚国的大好时机啊。如今放走楚军而不去追击,这即叫作‘饲养猛虎给自己留下后患’呀。”刘邦马上就接受了他们的意见,派兵追打项羽。
萧何说:“咱们实力不如人家。”这是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基于这个判断,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忍气吞声,韬光养晦,乖乖的去汉中。张良和陈平说:“现在我们已经占据天下大半,诸侯相附,项羽却是兵疲粮尽。”这也是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基于这个判断,做出了追击项羽的正确抉择。历史和实践都证明,这些判断和抉择都是正确的。
三
什么时候守?什么时候攻?需要依据形势而定。对形势有一个正确判断,这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大前提。我们常说“一切从实际出发”,那到底什么才是“实际”?恐怕一千个人对“实际”会有一千种看法,但只有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做出不正确判断的人,都会死去。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数据,百分之九十九的创业者会失败,失败的原因当然多种多样,但有一个相当普遍,那就是不善于度势,也就是说对形势看不透,自然做不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阿里巴巴是个成功的企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阿里巴巴逢单年出击,逢双年修养,这就体现了马云对形势认知和把握能力。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度势术”的原因,可以说,他决定着个人荣辱,关系着事业成败。
四
下面为度势术全文。
势者,适也。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一定要适应形势,适应它就能生存,违背它就会危亡。借助于势,就会强大,与形势不相适应,就会变弱。事有缓急之分,着急的事情不能拖得太久,该慢慢来的事情,不能过于着急。根据形势,做出决策,才能平安无事。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
避其锋芒,解除和别人的纷争;寻找他的弱项,等着他精疲力尽之时,这样的话,不用费力也能安定天下。
势可乘,亦可造。致虚守静,因势利导。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劲如脱兔。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形势可以利用,也可以制造。淡泊宁静,因势利导。敌人不了解我的实情,但我对他的情况却清清楚楚,要么像处女一样安安静静,要么像奔跑的兔子那样迅速的行动。善于度势的人,精于利用敌方弱点和疏漏,不善于度势的人,却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对方。了解对方心里想什么,揣摩他的感情,察觉他不为人知的细节,就可以预测事情发展的趋势了。
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
安静的观察对方的变化,等待有利于自己的形势出现。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不断地扰乱对方,这样就可以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然后就可以图谋他了。
势可乘乎?势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况己著乎,惟在断矣。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
形势可以利用吗?形势不可以利用吗?智者在事态还不明显的时候就洞察先机,何况那些已经很明了的事情,只是在于取舍罢了。没有智慧就不能安身立命,没有胆量就不能够身体力行。
为谋,所重者胆,所贵者智;胆智兼备,势则可为。
制定谋略,重在胆,贵在智;胆量和智慧二者具备,就可以行动,去改变形势。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见识应该长远,智慧应该博大,谋略应该深远,胆量应该雄壮。军队没有威严就不能够站稳脚,号令不严格就无法实行。用威严来震慑,用智慧来谋夺,用胆量来取胜,这样有什么敌人不可战胜?有什么城池不能摧毁?正义定会战胜邪恶,胸怀浩然正气,奸佞小人自然就会畏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锦衣霸王(bwjinyi),弘国学阳谋之道,解帝王迷授之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