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最后一顿晚餐,显得格外宁静,空气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就连喝汽水,似乎都有微醉的感觉,以至于在三万英尺的高空,恍惚间、晚餐还在继续中……
武汉,这座全国第一大城市,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因为第一次造访,对它的了解较为表面,仅取决于少数碎片化的历史文献以及来之前做的攻略,且涉猎不广。
无江湖 不武汉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已是零点55分了……
走下云梯,扑面而来地湿润空气,直沁心脾。嗯,这、大概就是江南的味道吧~ 虽然看不清周围的景色,但漫无边际的霓虹映射在天空,无声地诉说着这座超级大都市的繁华璀璨。
我是不喜欢打扰当地友人的,所以,接机的只能是酒店专车司机,这倒也符合我的节奏。不过,我已迫不及待想要钻入烟柳丛深的花都,怎奈夜已深,还是先歇息一晚,等攒足精神,再开始行程吧~
黄鹤楼
第一站——黄鹤楼,虽然盛名全国,但在当地少有人去,我是外地人嘛,肯定得看看才行。有个怪像由来已久,就是:凡在本地的景点,无论怎么有看头,当地人是不会感冒的,反而是去外面的多些。就跟西安人没上过城墙、大雁塔、兵马俑的比比皆是。几年前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乎,用了个把月时间,把关中各负盛名的景点走了一遍,得出的结论就是,千万不要从身边人嘴里的听景,那样会失去很多颜色。就好比没去过兵马俑前,不少人告诉我:“咦,那有啥看的,不就一堆破泥人,啥都没有。”年幼的我竟然照单全收了。但是亲自看过后才知道,根本就不是那样,起码给我的感觉是“震撼”、“很震撼”!简直惊天人的鬼斧神工!别说逛完呢,就算盯着一个人俑,我也能看上大半天,何况那么多。
无江湖 不武汉黄鹤楼,尽管原貌已不复,但它的位置和历史赋予的价值始终是不变的,毕竟它是见证了武汉千百年的兴衰更替,留给后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意义。
大武汉·
一直以来,中国敢称得上大城市的,只有两个:“大上海”和“大武汉”。上海的大在于先于全国的繁华;武汉的大在于其面积。
一个‘大’字,承载了多少曾经辉煌。如今,如今这个大字增添了更多意义,即是国家中部当之无愧‘中心城市’,汉江从这里流入长江,处于丁字口的武昌、汉口、汉阳,三个举足轻重的镇口组成了大武汉。南北的人流在此集中、流散。不光如此,顺长江上下,可通祖国东西二极,因为在武汉问路,他们不会告诉你东西,只会说往上或往下,指的就是长江上游或下游。江南文化经过洞庭湖向北,通过武汉进入中原;北方文化经豫、陕二省汇入武汉。因此,南北文化在这里互通、碰撞、交融。所以说,无论你是哪里人,在这里没有身在异乡的孤独,多的是蓬门待客的温情,又或者说是兼容并包的胸怀。
常听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是历史赋予的评价,表现武汉人心思缜密,且比较圆滑。我记得,河南人肯定语,喜欢说“中”,但我觉得在武汉说“中”更加合适,因为在武汉人眼中,没有南北之分,万事以“中”尚得。哈哈,不过这纯属个人臆想,豫、鄂两省的朋友,莫要在“中”字上较长短噢!
无江湖 不武汉从武昌穿行到汉口,一路上,给我的感觉就是‘大’的延伸。可能地域足够辽阔,双向八车道的路处处皆有、纵横交错,高楼的间距总有奢余。暗语就是:俺地盘大,不差那点。和重庆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分极处。二者自古都是沿两江而发展,江水孕育出各自的人文特点;不同的是一个山城,一个平原。在重庆会看到,空间能发挥利用到极致,多建一处公园或草坪,都是极大的浪费。这种格局,造就了重庆人为生存而更加坚毅的精神(上文写到“重庆精神”即是);在武汉,平坦通达,肆无忌惮。所以节奏可以缓慢些,不急,不急,总有余地。
顺着汉口江滩对面的青岛路、南京路,走到人烟稍少的地方,还能发现上世纪租界的痕迹,沿江大道都是上世纪的银行,值得一看。老建筑虽不比现代的豪派,却有总说不出的韵味和优雅气质。
无江湖 不武汉我现在对“大武汉”的见解更入里了,对其“大”也能理解了,为啥呢?因为仅是湖泊、江河的水域面积,就顶的上大半个西安了。真是让人妒忌的不要不要!开始有点怨天不公了,将水分一半可好?再不济、十分之一也知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