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有篇奇文《看完110套学区房是种怎样的体验》。
我无法想象,为了孩子读个小学,竟如此费心劳神。
作者用两年多的时间,至少看了110套学区房,为的是上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学校。
一切起源于北京义务教育改革方案,幼升小一房一校、高考锁区。
作者看房的历程就省了,总之各种奇葩,各种艰辛。
最终,孩子上了国际学校。
孩子入学前,作者倾向于公立学校,丈夫倾向于国际学校。
入学后,再次面临升学抉择时,作者倾向于继续就读国际学校,丈夫却倾向于回到公立学校。
国际学校与公立学校为何让家长纠结?
作者原本不想孩子去国际学校,是因为听说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整体来说不如公立学校,尤其是公立名校。
后来她的一个朋友说,哪个学校都有好老师,也有不好的老师,挑学校没有太大的意义,孩子从来就不是学校教出来的,是家长教出来的。而且买了学区房就能保证你家孩子上那个你想上的学校吗?几年后,孩子上小学或者小升初的时候,政策是什么样谁能预测得到?就算上了好学校,你又能保证他考上好大学,保证他以后事业成功吗?
于是,作者的孩子去了国际学校。文中描述那所国际学校还不错,所以作者改变了过往的非公立名校不去读的理念。
但她老公后来为啥又想回流到公立校,文中没有交待的很清楚,只是提及老师的一句话,国际学校读到底,很难再转到公立校。
那么作者为何改变初衷,坚持继续就读国际学校呢?文中有一段话:然而从现在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公立学校将以保证公平为主要宗旨,不再以选拔体制内精英为主。就连过去在房价领域十年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任志强,在谈到学区房问题时也说,教育资源会趋于均衡。从实际情况看,好的公立学校也在纷纷收购和成立分校,还有很多成立民办学校来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在文末感慨道:时代的变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很多,我们的工作中,很少是当年老师教给我们的内容,而我们想教给孩子的也未必是孩子将来要用到的知识,我们只能教给他们生存之道,而这些道理,亘古不变。
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初始是因为文题,啥样子的人这么执着不怕麻烦?
看完整篇文章,我对作者看房的经历失去了兴趣。
剧情反转,我对她在文章中提及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观点,有了吐槽的兴趣。
哪个学校都有好老师,也有不好的老师,挑学校没有太大的意义,孩子从来就不是学校教出来的,是家长教出来的。
我没有将这一句话看作是偏激的说法。孩子从来就不是学校教出来的,似乎绝对了,事实也是绝对化了。
但,我仍然觉得文中引用的那位朋友的话,不无道理。说这句话的那位朋友,她不知道这句话说的绝对了吗?
稍微有点常识,都知道说的绝对了。
可她偏偏说出口了,说的那么肯定那么义正辞严。
只有一种解释,她也知道,有些东西是学校教育传授的,而有些东西是需要家长教的。
然后呢,她用一种看似偏颇偏激的表达方式,强化表达需要家长教的那一部分的重要性,故意否定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谁能否定得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她那么表达,我猜测,也是为了劝解朋友,不要再折腾自己不停看房了,有那时间,定心想一想,如何做好家长应该负责的部分才是王道。
所以呢,读者也要脑子转几个弯看待文中的信息,万万不可嘲笑貌似绝对的偏激的观点,也万万不可迷信文中的观点,一棍子打死学校,否定学校。
我比较担心的是后一种,迷信文中的学校无用论的观点。
尤其是认为小学有啥好烦恼的,就这么学学好了。
我将这一观点与“哪个学校都有好老师,也有不好的老师,挑学校没有太大的意义”串联起来说一说。
如果我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我不反对孩子的老师是才毕业的老师。
初中阶段,我就很担心了。
高中阶段,我要抗议的。
目前的应试现状难以一时有本质改变。小学阶段离升学还有好长一段时间,才毕业的老师,用应试眼光来看,不成熟,对应试的一套不熟悉,教学技能还在成长阶段,可贴个标签为“不好”的老师。
我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可以由这一类“不好”的老师来执教,因为好多东西,老师教不好的,我作为家长,通过学习,可以承担一部分老师的职责。
单拿阅读这一块来说吧,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低于100万字,孩子达到了吗?读什么书为好呢?阅读的速度呢?阅读后,和孩子如何交流呢?
这些,困扰着家长,困扰着学校,这一方面也没有系列的教材和固定的程式。不用指望学校能做什么,的确,这一块,你要说孩子从来就不是学校教出来的,是家长教出来的,我不反对,学校教育满足不了,只能家长到处寻找学习的途径,在家教孩子了。
初中呢?高中呢?要面临中高考的压力了,你还放心才入职的老师或者不精通应试的老师来执教吗?
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被耽误。
谁的孩子都耽误不起。
不研究应试的家长,此时,你能代替学校的作用吗?你还能指望自己在家教孩子应对中高考?
小学,有好多东西你可以在家庭内部去培育,如学习习惯,待人接物,阅读,习作素材获取。
小学也有好多东西不能全部在家庭内部解决,家长不是全才。我所接触到的家长,有自傲资本的往往是在语文学习上,通常会不屑于听我的建议。
为啥?因为三千个常用汉字他认识的,所以他觉得他能教孩子语文的。
到初高中,我所接触到的家长,再也没人这么牛了。
为啥?一篇N多字的现代文阅读就击倒了好多原本以为可以教语文的家长。
就不用谈及写作文了。这么多年接触若干家长,小学作文貌似可以不听我的建议,也能混一混。
初高中呢?没有大量动笔实操的经历,不要说家长了,就算是教语文的老师,写起来不一定顺手。
任何一件语文学习上的事都有其专业性。
小学阶段的阅读指导和作文起步,并不是你觉得简单就简单到你可以在家教了。
小到书单的确立,辨析作文质量高低,都需要专业的眼光。
而不是凭着想当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迷信名校也有道理的。
因为名校里遇到好老师的概率要高一些,才入职的年青老师,相对普通学校来说,要来的更优秀一些。
送进名校,的确能减轻家长的压力,毕竟好多家长教不出来孩子的。
有学习能力,能在家懂得家庭教育的家长,比例不会太大。
要是,既能让孩子进名校,家长又能懂得家庭教育,具有学习能力,不断吸纳新知,多途径学习教育方法,那这孩子的发展,在小学便奠定了腾飞的基础了。
天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上面的假设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大部分是进一个不好不坏的学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不好不坏,最后孩子的发展顺理成章的不好不坏。
如此,才是教育的规律嘛。
有没有想突破教育的这个规律 的?
有啊。多了去了。
看110套学区房的作者正是如此嘛。入学之初,殚精竭虑,想一招制敌,一劳永逸。
可怜天下父母心。
入不了名校,自己绞尽脑汁辅导,或者奉送工资大半送去补习的有没有?
大有人在。
到了初高中,自己辅导不了,只得依靠补习班的有没有?
属于常态了。
效果呢?每年重点大学录取率有多高,就可知道有多少效果。
突破规律的,少。
有家长问,我不管别人能否突破,我也不关心重点校录取率,只要我家的孩子突破了,录取了就成。
此言有理。
那怎么办?
在孩子入学之初,好好咀嚼这一句看似绝对,又不无道理的话——哪个学校都有好老师,也有不好的老师,挑学校没有太大的意义,孩子从来就不是学校教出来的,是家长教出来的。
你明知这一句话有谬误,却又不能全盘否定。
你明知这一句话有道理,却又不能盲目全信。
记得孩子小的时候粗心的厉害,老师罚他抄多少遍课文。一道简单的计算出错,罚练相同题目一百遍。
一开始配合老师。
后来,发觉不管用。怎么办呢?又不好拒绝老师的办法啊,只能电话和老师好好沟通,让老师愉快的取消惩罚。
罚抄罚练之类的属于教育的弊端了。作为老师,我深知教育的弊端,又不能将气撒在老师头上,他们做法的好与不好,有时候也很无奈的。
假如,我是不闻不问孩子的家长,除了罚抄惩戒一下,又能有啥高招?
有的专家说,要巧妙要艺术,给你四五十个小屁孩,你能艺术你能巧妙?
想艺术想巧妙,小班化教学。
马云要创办云谷学校,师生配比一比五。
还有更好的师生配比,二比一。家长两个,孩子一个。
期待学校小班化,难。
期待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水平提升,两个家长教育一个孩子,还是有现实可能的。
如此看来,家长也得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啊。
孩子成绩没起色,班主任急火攻心,口不择言,此时怎么办?
火上浇油骂孩子,气急败坏找老师麻烦?
冷静下来,分析原因,找准对策,劝慰孩子,鼓劲加油,不断关注,除此之外,还能怎么办?
做了这些,心里好受一些,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从来就不是学校教出来的,是家长教出来的,有道理啊。
你想老师去安慰你孩子,去为你孩子鼓劲加油,去耐心分析,去长期关注,纠差补缺?
痴心妄想,好吧。老师又不是孩子的妈。
我理解老师对我孩子的严厉。
说好听点,是为了孩子的好。
说的一般一点,老师要抓住每一个增分的点,能升学的潜力学生,为整个班级人平分、入学率增光添彩,为学校考评贡献力量。
做不好这些,老师的压力太大。
早上看新闻,某地高中一老师跳楼自杀了。
压力大啊。高中老师面临的是一帮想考好学校的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学习欲望是最强烈的了,只要教好自己的书就可以了,怎么会跳楼?
教育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学生和家长只要想学习,有欲望,我作为老师教好书,你们就能清北了。
可能吗?要是这么简单,清北再扩建个几所,也容不下啊。
我觉得,小学老师比高中老师更难教书,压力更大。
因为,小学老师面临的是懵懂无知的孩子,升学是就近入学,家长是优哉游哉,有一大部分孩子和家长压根不为一两分犯愁的。
老师要分数啊,各种考评没有分数能成吗?
好吧,各地的小学从来不会有啥太大的差别,考考考,分分分,难怪看110套房子的作者朋友说,孩子从来就不是学校教出来的,是家长教出来的。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小学阶段,不从根子上解决阅读量的问题,不去解决素材获取的问题,光做卷刷题,压榨潜力耗费时间在学科教学上,治标不治本,阅读和作文依然会是弱项,到初高中会无限放大弱点,让语文不知不觉成为薄弱学科。
有点远见的家长,自然反感老师不停练习的做法。
想对这一部分家长说,尊重你的个性选择。
个性选择之后,你得有支撑个性的家庭教育。
有些教育的事,真的不需要看110套学区房才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