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的正式国号是1636年皇太极改其父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的“大金”为“大清”而来的(历史上称后金),1644年,年幼的清朝顺治帝在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下,利用明朝叛将吴三桂等人的势力,凭借在山海关打败灭亡明朝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的余威,一跃由关外迁都北京入主中原,最终取代了明朝和大顺等汉人势力,逐步建立起对“中国”的统治地位。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国”全国性的统一政权(第二个属于公认的历史,不过笔者认为是第三个,北魏可以算一个,而且是最早的一个大一统少数民族政权),满族建立清朝入住中原后,不仅全盘接受了汉族建立的明朝“中国”曾经有效管辖的疆土范围,而且不断开疆拓土,将外兴安岭、蒙古、新疆、西藏和台湾等许多地方纳入或重新纳入“大一统”的“中国”版图,以至于到乾隆时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有效主权范围最大的“中国”(元朝只是名义上领土最大,且还分成四大汗国,真正有效管理的区域没清朝大)。
清朝入主中原后,人口很少的满族面对“中国”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现实下,除了实行“满蒙联姻”国策之外,又逐步推行“满汉一体”国策,采用汉制,祭拜孔子,接受汉族的儒家文明,且为灭亡的明朝编修正史《明史》,从而不仅在疆土上而且在文化上取代明朝“中国”获得“中国”的正统地位。
清朝不仅获得“中国”正统地位,而且在正式自称为“大清”国号的同时,相对于外国而言,还使用“中国”称谓。例如,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在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后,双方于1689年签署《尼布楚条约》时,清朝在条约文本中还正式使用了与外国平行的“中国”概念,此“中国”概念超越早先的河洛地区代表的“中国”、夏商周王朝直接统治区域代表的“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原建立王朝所代表的“中国”等地域“中国”、政治“中国”和文化“中国”之含义,近乎等同于现在意义上的“中国”概念。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的清末,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近代民族国家概念对我国的影响,“大清”和“中国”曾多次并列国名,交替使用。
当然,清朝时期的“中国”范围,人们的认知也经常变化。举例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疆域》一文中曾指出:魏源编写的《圣武记》里所使用的"中国",有时候符合现在的“中国”概念,譬如魏源在该书中,提到蒙古,把蒙古算做中国而把俄国算做外国;提到西藏,把西藏算做中国而把印度算做外国。然而有时候,魏源还采用一种传统老观念,把内地18省份同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对立起来,只把内地18省叫做“中国”。除魏源这样认识外,谭先生还指出:在有的明清著作中,甚至于因为作者本人跑到西南的贵州、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他做笔记就把贵州、广西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不看作“中国”,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内地看作“中国”。
由此可见,按照谭其骧老先生观点认为:"中国"两个字,按照现在的用法,形成是很晚的。鸦片战争以后的初期还没有完全形成,基本上到晚清时候才形成。讲到"中国"就是表示我们国家的主权所达到的范围,这是鸦片战争后经过了几十年才逐渐形成的。此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的确,经过晚清近代几十年的发展演变,清朝的“中国”概念终于越来越趋向于后来以“中国”做国名的“中国”了(辛亥革命后,王朝体系崩溃,帝制寿终正寝,国名不复以朝代称呼,“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突破以往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的统称或不经常使用或偶尔交替使用状态,最终以正式国名被人们广泛使用,并且被世界和国际社会所普遍肯认)。
综上所述,清朝时期“中国”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即经历了最先由取代明朝“中国”获得地理、政治和文化正统“中国”的含义,到在与沙俄对外交往中使用“中国”概念以及对“中国”概念使用摇摆不定时有变化的状态,再到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最终形成与外国对等的整个统治范围所能达到的最大区域的“中国”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