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生活叙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66650/45cf42e111b175f3.jpg)
玫瑰色的天空与一带远山,似乎想对我诉说着什么。
天一冷,蓼花开得更好了,那条粉红色的河流又深了一些。
陈老师问什么事马面裙,我把去年下雪时穿马面裙的照片给他看,他说你怎么把自己打扮得跟一个古人一样?我说我一看到下雪,就立马穿好我的马面裙,汉服上衣和披风出发去留园拍照了。他说为什么呢?我说因为我特别热爱这个世界,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去发现、去感悟,去抓住当时的那种感受。陈老师说,那你一定很怕死吧?
嗯,这个问题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热爱生活应该不等于怕死吧?事实上,当我认真地对待每一天的时候,我会觉得没有一天是虚度的,每一天我都能从周围获取能量,也能从自身获取能量。我不能说我不怕死,但我至少一直在好好地活。
永远充满好奇心,永远保持学习的动力,这是我从曹校身上看到的,也是想要学习的一种精神,一个人只要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就永远是少年的心性。
想到周末时看到的战地记者周轶君的故事,这个年龄和我相仿的女性,曾经是常驻加沙地带的战地女记者,她用自己生死的经历,写下最真实的文字,她离死亡那么近,因此她的文字和感悟也是一般的作家所无法相比的。她为了争取常驻巴勒斯坦加沙的战地时光,说服了拒绝派遣女性记者去战地的新华社,她说“长期的外派任务,女性的耐力会比男性的爆发力更重要。”事实证明,她的女性的力量真的不输于任何一个男性。
查了资料,资料中说“在中东的700多个日夜里,周轶君看见、记录、追问、思考,用专业客观和真诚柔软写出一篇又一篇战地报道,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回国后,她又陆续写出《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中东生死门——巴以行走观察》、《走出中东——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等书。”
很想看看她的作品,于是继续寻找相关的内容,结果被很多人评论的《他乡的童年》纪录片种草了,打开视频网站,先看了一集“芬兰篇”,用非常写实的视角,甚至不加评论地去展示他乡的孩子的成长方式与可能性,一个新闻记者的自我修养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日本、印度的教育,还没有来得及去看。
周轶君说:所谓好的教育是把人培养成人,而不是机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