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学入门—普心实验篇每天写1000字心理
心理学入门之十四—孩子会学成人的攻击行为吗?(班杜拉的充气娃娃)

心理学入门之十四—孩子会学成人的攻击行为吗?(班杜拉的充气娃娃)

作者: 咸看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11:12 被阅读20次
图片发自网络

      攻击行为有很多的定义。不过更多的研究则是在探讨,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攻击性行为。一些理论认为,生理上的预设的攻击性程序,像是长期的暴露冲动的积累,最终爆发;还有一些理论强调了情景的影响,比如多次受挫,易引起攻击行为。

      今天要介绍的实验,则认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尤其它展现了儿童是怎样习得攻击行为的。我们称其为“波比娃娃”(BoBo玩偶)研究,由阿尔伯特·班杜拉及助手完成。

      班杜拉认为除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还有一种重要方式,即通过简单的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早期研究已经证明儿童易去模仿做为榜样的成人的行为。同时班杜拉还想要加深一步,探讨孩子是否会将这种模仿学习泛化到榜样不出现的情境中。

      他们的实验挑选了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做为被试,年龄3-6岁,其中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其余48人分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即一名表现攻击行为的成年人),另一组则接触非攻击性榜样,再按男女分组,最后各个实验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

(同时,事先研究者会通过一实验者和一位教师对这些儿童本身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评定,使各组平均分配。以此减少本身攻击性较他人强的被试造成实验不准确)

      针对这个实验,班杜拉和助手们作出以下的预测:

    (1)观察到攻击行为后,被试无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做出类似攻击行为。而观察到非攻击行为或根本无榜样的被试则明显无类似行为。

    (2)儿童倾向于认同父母或与自己同性别的其他成人。被试更多的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

    (3)非攻击性榜样能引起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

    (4)因社会上多数人认为攻击行为是典型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行为,尤其呈现男性榜样。

      在开始实验后,实验者将一名儿童和一成人榜样带进一间有很多玩具的房间,并解释一部分玩具供被试玩,而一部分玩具(其中包括充气波比娃娃和木棒)给榜样玩,然后实验者离开。最初,几组实验中的成人均先玩一会儿普通玩具,然后攻击性榜样开始暴力击打波比娃娃,且攻击顺序和次数完全一致,还有内容一致的言语攻击,持续一段时间后,实验员将被试儿童带离。

(无攻击性榜样只玩其他玩具而不碰波比娃娃。在这个实验中,班杜拉和同事确保除攻击性榜样与非攻击性榜样及性别不同以外的实验因素均相同)

      在被带离后,被试进入一个充满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玩具的室内,玩一会儿后实验员告知其,这些玩具是为他人准备的,但它可以去玩另一个房间的玩具(这一过程的安排是因为一些研究表明,挫折和愤怒感会使儿童更易产生攻击性反应)。

    在最后这个房间,实验员准备了攻击性玩具(比如波比娃娃),还有无攻击性玩具(如画笔、纸张等),每名被试玩20分钟,而实验员则在单向玻璃后观察。

心理学入门之十四—孩子会学成人的攻击行为吗?(班杜拉的充气娃娃)

      实验员总结了重点要观察的4种比较鲜明的反应。

    (1)攻击波比娃娃(像成人榜样那样的方式)

    (2)被试对攻击性语言的模仿,包括内容及次数

    (3)用木棒攻击其他东西的行为

    (4)其他成人榜样为做出的而被试自发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行为

    而实验结果,也基本符合之前的预测。

    即当被试看到榜样的攻击行为,则他们更倾向于模仿这样的行为。

但同时,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观察无攻击行为男性榜样的男孩和女孩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低于控制组;但观察无攻击行为女性榜样的男孩却表现出远高于控制组的攻击行为。这样的情况就不能说明,无攻击榜样能对攻击行为起抑制作用。

      不过,假设中的性别差异受到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同性别榜样条件下,女孩更多模仿语言攻击,而男孩更多模仿身体攻击。

      并且,几乎所有情况下,男孩比女孩更明显表现比身体攻击的倾向。

      综合上面的研究结果,实验者的结论,可以解释暴力行为,在没有榜样或强化物下,儿童通过成人行为得到了“这样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一信息,使儿童观察、模仿,进而习惯了这样的行为,且在以后遇到挫折时,可能更易表现攻击行为。

其实,这个实验的验证的观点其他很多实验并不完全接受

      尽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确定攻击行为是习得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参考了这个实验结论。比如在国外,电影和一些电视节目是分级的,有些级别的内容是不允许18岁或者16岁以下人观看,或者是要求父母陪同才能观看。

      一些电子网络游戏,也有年龄提示,尽管大部分人并没有遵守。但出现的一些未成年人伤人事件中,有人坦言是受游戏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控制不住自己的实际案例,也证明波比娃饿实验的观点有一定正确性。

      同时,我不禁还想起来之前引人热议的熊孩子背后都有熊家长的话题。父母做为孩子最早接触到的成年人,加之本身的关系亲近,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说话,处事,待人接物等等方面是很正常的。

      所以,在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礼貌文明,谦虚正直,善良不盲从等等的时候,其实自己本身也应该先做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入门之十四—孩子会学成人的攻击行为吗?(班杜拉的充气娃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sa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