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或许都会有一些阴暗的小角落,于我则是对末日环境下世界的浮想……“杂草丛生的城市、挤满凌乱汽车的公路、乌云密布的天空,雨总是淅淅沥沥,街道不再熙熙攘攘,自然生灵重掌世界,人类却沦为多余”。
这些场景可能是脑海中对于末日景象最直接的投射,它也伴随着我度过了无数个无聊雨天的下午。
思想虽可驰骋,但就像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想去捕捉某个具体的影像,就非得到光影世界中去寻找了。
是《惊变28天》中空无一人的伦敦街头?亦或《我是传奇》中荒芜萧疏的纽约?
末日题材的电影不胜枚举,有忙着炫技和娱乐的如《后天》、《2012》,有忙着思考人生的如《水世界》,各式套路林林总总,各具创意。
假如可以将我脑海中的末日场景数据化成二维码扫出来,我想它大约应该是电影《末日危途》中的景象。
《末日危途》取材于美国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短篇小说《路》(The Road),众所周知的《老无所依》也是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所改编。
原著小说语言精练甚至是诗意般地传递了关于末世的种种绝望,而电影则完美承接了原著中的精髓,影片整体基调灰暗,开头梦中的回忆是全片仅有的几处有鲜亮色彩的地方,郁郁葱葱花和植物,爱人、孕育着的生命、家。
旋即这一切便没有任何征兆地进入了末日的绝望。
接着,世界已然崩塌,一对父子、一辆手推车、一条仿佛没有尽头的路,时间已经没有了具象的意义,生命几乎消失殆尽,人类苟延残喘,食物、寒冷是他们面前最大的敌人,而温暖的南方则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维果▪莫特森所饰演的父亲所有活下去的支撑就在于保护他的儿子,孩子就是希望,而他出生时所面临的就已经是这样一个面目全非的世界。
影片中的父子情是贯穿全片感染观众的观影点,更是这类题材电影中所倡导的永恒主题,片中饰演儿子的小演员柯蒂▪斯密特用超乎寻常的演技完美勾勒出了对父亲的依赖和对末世的恐惧。
而当儿子以孩子的角度提出是否吃人的问题时,相信每一位观众也会打从心里来拷问自己,在这样已经接近原始社会的世界中,文明已消失殆尽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如果这一切真实地发生了,我们会像片中孩子所说的那样“无论我们怎样挨饿,都永远不会去吃人,因为我们是好人,而且我们心中的火焰还在燃烧。”
这也正是原著与影片抛给我们的关于末日灾难下生存与尊严、希望的终极命题。
影片没有过多的炫技,而是着力于渲染末日场景,阴冷的天空、破败的街道、远近景的色调搭配,无一不在勾勒着绝望的氛围。
其实这样的处理对于摄影声效、场景设置、色调搭配、气氛渲染以及特效有着更高地要求,因为一切都必须接近真实,而这个真实只是虚构地存在,虚构中让我们感受到真实,难度当然可想而知。
多少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样一部绝望的电影,结尾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父亲一路艰辛保护着儿子来到海边,自己的生命也已接近终点,而一路跟随的陌生人,也是全片唯一出现的女性带着孩子继续在未来的路上。
影评快写完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余华在作品《活着》序中的一段话“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