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阅读,也就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教师、教科书编者的多重对话,学会“筛选整合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老老实实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整体把握
阅读的综合能力包括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学生对诗文的整体直观感受称为感知,它是学生从诗文中捕捉的初步信息,是诗文印入学生脑子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诗文中最精彩、最能扣人心弦的部分。感知是阅读活动的初始阶段。
基本理念
1.对文本进行整体观照
第一,对文本整体的观照;第二,从整体上来观照文本局部;第三,“整体——局部——整体”的观照。我们要始终把文本看作一个整体网络,整体中任何一个局部都处在与整体、与其他部分的联系之中。
2.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展开教学
阅读一篇诗文,大可不必字字琢磨、句句推敲,枝枝节节随文爬行,搞烦冗分析。而应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去寻找关键的词语、句子,即“文眼”“诗眼”。这些就是决定文本整体性质的关键词、关键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把这些关键词句放在文本整体网络中去品出其味来。
3.不能肢解有机整体,断章取义地说教
一些教师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提取出来,孤立地讲这个词用得准确,那个词形象生动 有的教参资料也把这种所谓“抠字眼”作为精读课的重要内容,这样做就肢解了感知经验的整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甚至把意思完全弄偏了。
4.把分析段落作为把握文本整体的手段
二、创设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
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文本创设形象、直观、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者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 ,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余文森
种类
1.引导体验
引导体验,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语言描述等手段,引导学生“亲身体之”“亲心验之”,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迅速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2.音乐渲染
3.形象展示
4.角色表演
(1)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陶行知先生将接受知识比喻成“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2)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
(3)突出情境的形象可感性。
(4)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激发。
三、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将同类课文或同篇课文中相同或相关的语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提取信息,找出课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写作特色、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内容等的异同。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提高。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等综合能力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效率。
四、互动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包括“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指阅读时读者(包括教师、学生在内)与文本之间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的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 ”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对话”是指阅读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1.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作为读者与文本的阅读对话
对话的方向
(1)省略。文本中有形的、无形的省略,都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聚焦点。
(2)中断。中断是一种特殊的省略。连续叙述的中断、戛然而止的结尾,隐含着悬念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隐形。一些写景性诗歌,往往并不直接出现一个抒情主人公,但我们却可以透过语言文字找寻到一个隐形的“我”。
对话的策略
(1)提问与求解。
(2)还原与填补。
2.教师、学生与教材编者的对话
3.教师、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1)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垂直性互动。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是权威);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首席,应该理解为,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 服务者,他要激发对话热情、 把握对话方向、调节对话节奏、确保对话质量。这种垂直性互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以支撑阅读教学对话的进行。
概念支架——主问题支架——活动支架
第二,设计专题阅读活动。为搜集和处理某种信息的专题阅读,为汇聚和比较某些文本的阅读,为反驳某种误读的阅读,为解决某个写作任务的阅读等,都是基于真实情境、为着解决真实问题的专题阅读教学活动。这种专题教学活动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有时也被称为“实例性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
第三,组织对角度阅读。
第四,组织集体思维过程。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水平性互动。
水平性对话的三种形态:
全班性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的互教互学
五、质疑激思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做到乐思与善思。思维品质是智力品质的核心, 而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抓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抓住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
六、贴近生活
在阅读教学中应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由课内辐射课外,由课外回馈课内。阅读教学设计应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相联系的“衔接点” 。
1.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
2.把阅读所获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
3.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创新阅读
八、读写结合
1.优美句段的仿写
2.写作技巧(原则)的借鉴
3.观点的共鸣与争鸣
4.通过写促进读的深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