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的中国电影,这些年我看过的还停留在个位数。它和快餐与爆文一样,即时的小感觉以后,绝无回头再看的冲动了。
被人拖着进了电影院,说是《芳华》很有异彩。看了,个别的镜头,比如对越战场上的撕心裂肺战友离去,女主角在外的独舞和室内演奏的对照,最后车站长凳上的回首,确是有感动和冲击荡了心怀。但剧终思索,并无留下深刻的记忆,甚至有遗憾和上当的感觉。试图对历史的理解和反映粗浅而紊乱,个人情感和人性恶美的尘埃之下,所谓的家国之思只成了退潮的残贝。导演不能站在更大的历史视野去关照思考,得不出更深的民族或民众的精神启示。几代人的年华真的如蒲公英的飞散,回首只留下烟尘和遗恨,所谓的空谷传响和行进跫音在这里都是幻想。这是普通人的小诗,面对时代显得无质而飘轻。
《无问西东》,政治解读的痕迹太明显了。如小说叙事般的交叉和埋伏,不能掩盖思维的陈旧和手法的老套。几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波澜壮阔的历史,最后也是几句为人出世的情怀作结。在西南联大的内容,万千民众拉着巨大的石磙碾压红土,为着修飞机场的众志惊天,破草房里的心怀救世,让我想起修长城和金字塔的先民,是有着史诗的架构的。我期待可以有史诗般的震撼,看到高扬的壮烈和深长的叹息,哪料到到最后又沦落成了庸常的琐碎叠加。文革一段的反思,还停留在人性的泯灭和异化,哪里有半点新的开掘和发现?人性之变化的突兀惊心动魂,难道不需要铺垫和追问吗?政治的威力或者残酷真能如此迅疾突破和颠覆人性?到最后,先辈志在蓝天斗敌寇,后人的博士生却只能一袋奶粉为婴儿。倒真有讽刺意义,境界格局都是很大的倒退了。时代走着,人却小了。
学生说刘若英拍了《后来的我们》,我是坚决拒绝去看的。看了一些人观影的文章开头,我很快拨拉开了手机。在电影院门口哭得稀里哗啦的,除了中年妇女还会有谁呢?电影内容不用看就可以猜想,谁的童年梦不是击得粉碎,再浪漫的追求也会被平俗遮盖,一地鸡毛下的和平年代哪会有英雄横空,土豪和权贵和我们呼吸的还不是一样的空气……沧桑,遗憾,你想那样活,偏偏不能那样活;失落,感慨,你想成为那样的人,最后却成了这样的人。这是最一般最现实的生活,一个小女子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觉来呈现,她知道当今人的脆弱和可怜,一击而中。就如她知道你赶会回来发现口袋里钱夹被偷一分钱也没留下,你连一把菠菜都没买,今天的晚饭还没有着落。她拿了一把挂面两个鸡蛋,你当即泪眼盈盈,直想呼她为上帝,来解救你了……
刘若英对的青春的演绎卖了二十亿。庸常最能打动不爱思索的大脑,琐碎里的亮色总能被吃饱了后无追求的人视为来自天国的灵光。让他们的泪水化为一江波涛去吧,我轻轻一笑上楼去,到讲台上指点春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