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走火入魔了。
我们学习一定要搞清楚学习的目的,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词源学是研究词汇的历史,是一门讲究咬文嚼字的学问,可能有很多人喜欢咬文嚼字,这我并不反对。
我反对的是为了学普通英语,为了记单词,研究词源学。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老外的真实故事。
Richard Sears在1972年来到台湾,那年他22岁,他开始努力学中文,他觉得汉字字符非常复杂,没有规律可寻。他发现如果能够知道某个汉字符是如何一步一步地从它的原始结构演化而来时,就容易搞懂汉字结构。于是他花了20年时间,研究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他还建了一个网站(chineseetymology.org),可以专门查询古汉字。他工作的认真劲让人非常的敬佩。
但如果所有老外学中文都要学他一样,那我是极其反对的。一个人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要学的是什么?是简体中文,还是繁体中文,是甲骨文,还是金文,是大篆,还是小篆,是现代中文,还是古代中文……
如果你想学的就是汉字起源,那OK,你可以像Richard一样。如果你只是想像普通中国人一样使用中文,那么你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甲骨文,你自己觉得这样合适吗?
现在中国的英语词源学研究就跟我上面举的例子一样。如果你想研究英语词汇的起源,你的兴趣就在这里,那么你可以去学古英语、印欧语……,甚于是楔形文字,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记几个单词,通过某场考试,这样就太不合适了。
这样是走火入魔,浪费时间。
中国的词源学研究发端于构词学研究,构词学研究发端于记单词,路子真是越走越偏。
詹贤鋆先生在1985年的时候由知识出版社出版过一本《科技英语词素》,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写这么一本书可想而知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可惜这本书后来没有再版,现在只能在部分大的图书馆里能找到,发黄的书皮,毫无设计可言的封面,标价几毛钱。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身边的图书馆里找找,说不定也能找到,任何人翻开它,都能受益匪浅。这本书里面其实已经将构词学讲的很详细了,后来人写的书都不如他,像现在新东方的几个讲构词的老师还有其他的一些人写的书都只是抄冷饭,只不过是披了一层GRE、TOEFL最新词汇的外衣。
但即使是《科技英语词素》这本书在对待词根这个问题上,也是如临大敌,在詹贤鋆先生看来,词根实在是太多了,很难归纳出像模像样的规律。
对于詹贤鋆先生 ,我感到非常可惜,因为他没有发现音的规律。音的规律难道不是很明显吗?为什么视而不见?
我就奇了怪了,难道他们一点音乐细胞都没有吗?他们是聋子和哑巴吗?伯牙如果在他们面前弹一曲“高山流水”,他们真一点听不懂吗?一群聋子围在一起研究乐谱,能研究出个屁。
英语的美感在于音,音是什么?音要通过口腔演奏出来,让别人听到,音不是写在纸上的符号。
研究构词、词源的学者,你们如果能听我一言,也不至于把自己搞得这么狼狈,终身趴在故纸堆里吃土。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perfectmemorizatio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