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的复盘:阅读篇

作者: 安珂安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1-13 17:26 被阅读119次

    我有一个习惯——记录,会记录写作、阅读、学习、工作等所有能够记录下的信息。同样,每读完一本书我会记录下作者、书名和阅读的日期,在“印象笔记”里做好归类,于是我的笔记清单就能清晰的记录下我这几年的阅读量和阅读的痕迹。

    我的印象笔记

    翻一翻书名和读书笔记,会发现一些变化,从最初15年的大部分是小说、传记等虚构、半虚构书籍,到16年下半年转向实用说理类书籍,17年更加专注,以知识管理、思维成长类的应用书籍为主,全年辅以两三本“闲书”换换脑调剂味口。读书笔记从最初的几乎以摘抄为主,到后来的思维导图为主,能引发强烈认同和带来认知迭代的书籍和片段会进行拆书分享和写文输出。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强烈的感受,有些书读完之后大脑已经全无印象,只有记录在上面的书名还能引发一星半点回忆;有些书籍即使已经放下很久,但当时阅读带来的“豁然开朗”“灵光一现”依然印象深刻,放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外一个平行空间的大门,即使只是站在门外看一看,也足以引发内心世界的“风起云涌”。

    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复盘以及分享这一两年带给我内心共振的经典好书!

    一 、认知类

    1、《人人都能用英语》(李笑来)

    是的,没看错,这本英语学习类的书籍我将它归为认知类。笑来老师是我这两年思维迭代升级的导师,没有之一。

    印象最深刻的是讲到 “用进废退”这个原理是如何产生的。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一门技能,本质上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每一项新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亿万个新的连接。这样艰巨的任务当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在这耗时费力的过程中还存在所谓的“平台期”——即,某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大量训练都看起来毫无进步。神经可塑性研究专家认为,“平台期”只是一种表象,在此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的连接在不停地被巩固;如果中断练习,大脑就会遵循“用进废退,不用即废”的原则丢弃那些无用的连接。那么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巩固多长时间才能变得“难以弃用”呢?——六个月!这个时限与人类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怀胎一样很难跨越。

    在“平台期”也就是我们进入了学习的瓶颈期时,会突然发现没有任何进步和反馈,这个时候很容易泄气和放弃。但是如果我们明白那看上去的原地踏步其实只是表象,我们的大脑神经细胞正在发生剧烈的运动,正在建立和巩固神经元连结。一旦突破某个阈值,就会产生期待中的质变效果。

    同时,笑来老师在这本书当中讲到,为什么学习英语在内的技能,大多数人会半途而废。一个很普遍的心理就是“大多数人对短期收益要求太高,对长期收益要求太低”。一句颠扑不破的简单道理,道尽了大多数人急功近利的处世哲学。

    感概:我的本科专业是英语,如果刚入大学能读到这本书,整个人的学习状态和思考方式会有很大不同。强烈推荐给每一个即将进入大学的小伙伴,当然已经工作想重拾英语的人,也建议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会给你不一样的视角。

    2、《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

    这本书在16年初阅读过一遍,当时读完并没有很大的触动,匆匆读完也就放到了一边。后来偶尔读了上面的《人人都能用英语》之后,顿觉惊艳,订阅了笑来老师的“得到“专栏,又把这本经典书翻出来读了第二遍。

    果然第二遍的收获完全不同,心境或者说心智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阅读同一本书感受到的也是不同的。

    这本书让我对心智和阅读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所谓心智就是“一个人一切过往获得的知识以及经验的总和,也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我们常常说“开窍“或者佛教用语中的”顿悟“,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心智的开启。

    获取更多的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所有人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基因遗传”、“体验”、“试错”和“观察”,而这些方法都存在局限性,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手段,它能突破了个体的体验或者单纯试错的种种局限。通过阅读可以某种程度获得他人的“体验”和“试错”结果。

    感慨:尝到阅读甜头的人不断地对孩子对身边人说,“要多阅读多读书”,其实是没用的。身体力行做到让别人亲历你的改变才是更有说服力的“现身说法”。

    有的时候别人口中的好书怎么到了自己这里就是读不进去或者“食之无味”,可能是我们的体验、知识还没有和这本书的作者产生同频共振,放一放沉淀一下,再去读,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二、 视野

    3、《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力

    2012年出版这本《人类简史》时,1976年出生的尤瓦尔只有36岁,虽然年轻,这本书却算得上是一本惊艳之作,作者以极其广阔的思路和相当毒辣的笔触,从人类心智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变迁。

    智人的社会秩序是通过想象建构,维持秩序所需的关键信息无法单纯靠DNA复制就传给后代,需要通过各种努力,才能维持种种法律、习俗、程序、礼仪,否则社会秩序很快就会崩溃。

    “所有社会的背后都是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是作者贯穿全书的核心观点,从阶层等级的形成到农业、军事、文化、经济等等都是人类共同创造出的“想象的现实”,但另外一方面这种共同想象又在人类社会组织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制造出种种灾祸和未知的恐惧。

    感慨:刷新三观,这本书真的为你拓展了看待这个世界的新的视角。还记得十月份的一个下午,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完全投入式地沉浸在阅读当中,呆坐了几个小时,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三、逻辑思维

     4、《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这也是一本很经典的书籍。我们沉浸在大量的阅读当中时,有没有回过头来认真考虑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或者“阅读一本书的正确姿势”这个本质的问题呢?如果你是一位阅读爱好者或者打算培养阅读兴趣的人,那这本书是必读书目。

    这本书分别介绍了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三种阅读方式什么情况下使用,具体步骤、着重点等,还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另外对于书籍的分类也有详细的说明。

    书籍分类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很新颖的观点,那就是阅读也是一种交流和沟通。

    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有关这个主题,他知道的比你多,否则你也用不着去阅读这本书。)对话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学生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一旦他了解了老师的说法,还要能够跟老师争辩。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敬意。

    所以,如果下次有人说你是“书呆子”时,你可以丢给他一个白眼,然后不疾不徐地讲出这个观点,给对方一个漂亮的“反击”。

    5、《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拖)

    这本书有多经典也不用我赘述了吧!目前国内市面上关于逻辑思维、结构思考力等书籍中的相关理论均源自这本“鼻祖”。

    读完这本书我立即输出了一篇文章,《5分钟提升逻辑思考力》。这本书当中最核心的观点,可以用16字进行总结,那就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最重要的是归类分组这个环节,注意“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分类原则。

    金字塔原理的4个基本原则

    感慨:这本书读完后立马决定二刷,一来是因为有些深奥晦涩没有完全消化,作者是外国人,里面有些例子不太符合本国国情,因此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二来,这本书实在经典,真正吃透和实际运用起来对于我们的逻辑提升大有帮助,无论是写作还是演讲表达都可以拿来即用。

    四、 知识管理

    6、《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采铜)

    这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人。从时间认知/管理、选择、行动、学习、思考、努力、成功几个方面来谈,涵盖了这个时代焦虑的学习者需要解决和面临的最重要的七个关键维度,为大家提供了实现自我成长的精进路径。单看每一个话题都很大,因此写好不容易。

    作为心理学博士,采铜的理论水平深厚,能在理论和实用性上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用较为通俗的方式提出很多实用的思考及学习方法。

    这本书当中流传的比较广的一个概念是“采铜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从两个角度评估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一是收益值大小(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二是“收益半衰期”,收益产生的影响持续时长。

    “采铜”法则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理性的思考工具和方法,因此还进行了一次现场拆书分享,并输出文章《教你一个做选择的思维方法》

    对于想要自我管理,提升认知的学习者,不可错过的好书!

     

    7、《跃迁》(古典)

    古典老师的这本《跃迁》即使全网营销铺天盖地,但也不否认这是一本诚意满满的自我管理、个人成长类的优质书籍。

    其中看完第三章输出文章《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在简书首次被编辑推荐到“首页”。

    五、 其他

    8、《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舒明月)

    自己喜欢的一位知识IP——黄有璨,发文推荐后下单买了这本书。

    这本和以上阅读的几本书类型不同,属于文学赏析类的书籍。不是很厚的册子,排版清爽,文字考究,忙里偷闲时翻读几页别有一番滋味。

    偶尔读一读这种纯文学、经典文本,看大师如何遣词造句,体会他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巧,不论是提升文学审美还是培养语感,对写作之人都是必备的。

    这本书有很多细腻的赏析点评,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谈语言的节奏感。比如,我们熟悉的中学教科书里鲁迅的一篇文章片段

    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估计在童年的很长时间里成为大家闲时的笑料。作者挑出了张大春的一篇赏读,这样分析道,鲁迅这样写给读者一个缓慢进入情景的入口,仿佛镜头转移画面切换。品出不同的意味给出独特的解读,令人恍然释然。

    9、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叔本华)

    这本书是自己喜欢的一位时尚博主bamboo推荐的,她的文字颇受张爱玲作品影响,细腻浓郁。通过一个人喜欢的作者读过的作品,可以读出些许她的气质和处世哲学。更可贵的是,这位美女博主自内而外从文字风格到外形气质都浑然一体格外迷人。于是这本书得到她的推荐后,被我立马找来阅读。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哲学大师,这本书分为“人生总论“、”处己之道“、”处人之道“、”命运与世道“及”阶段人生“五章。翻看自己在Kindle上的笔记,”处己之道“这部分标注的笔记最多,看来对于向内探寻,与自我对话,是个人最感兴趣的部分,同时对于”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这种悲观主义论调很是喜欢。

    在“处己之道“中,关于”幸福来自内心“,叔本华是这么诠释的

    我们从外在世界所能获得的东西很有限……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内在丰富的人好比圣诞节时的一间明亮、温暖、充满欢乐的屋子,而外边是结冻下雪的隆冬夜晚。毫无疑问,世上最快乐的命运是个性丰盈的珍贵禀赋,而更为特别的是具有可羡的才智。

    每个人都要读几本哲学书,总会让人更加清醒一些。


    以上9本书就是2016-2017年我的阅读书单中最值得推荐的书籍。当然,“各花入各眼”,发现问题再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才是每个人阅读的正确方式。

    我能想象到最惬意的画面,就是冬日暖阳下的靠椅,一本好书一杯咖啡,没有俗世叨扰……

    阅读是我这两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投入在阅读上的时间远远超过看剧刷朋友圈的时间,而这个习惯也促进了我思维方式、生活行为的一点点改变!

    PS:我会一直读下去!以后每年都做一次全年阅读的梳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我的复盘:阅读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nc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