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读过这本书的第一部《当和尚遇到钻石》,当时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全书,此次阅读的续本《当和尚遇到钻石2:业力法则》虽然篇幅更短,但讲解清晰,透彻,更像是集中论述法则,而第一部的《当和尚遇到钻石》更像是对法则应用状况具体描述的案例集,两本书侧重点不同,但都是讲述同一个论点:业力法则,即我们普通百姓笃信的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016@谢辉阅读清单07:《当和尚遇到钻石2》全书把业力法则分为八点,分别为:
法则1事情行不通,不要继续做
法则2找出根本原因
法则3认出业力合作伙伴
法则4从自己开始
法则5停止做决定
法则6装满订书钉
法则7让问题成为成功推手
法则8业力再投资
用简要语言来描述这个八个法则,就是我们这一生的遭遇就像是在面对山谷的大山上听到的回音,回音都是我们自己的声音反射回来的,我们的声音大,回音就大,我们的声音小,回音就小,因此,我们每天的遭遇都是我们曾经做过事情的反射,我们做好事,就会收获好事,我们做坏事,就会收获坏事。能够反射回音的是山谷,而能够反射我们遭遇的是我们的业力合作伙伴,即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以及外在的整个世界。
这是本书首要强调的点,即发生了问题,不要从外面找原因,而是从自身反省,曾经做了什么事得到这样的“回音”,这是所有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而要收获所谓的“成功”,也很简单,就是依次对业力合作伙伴“行善”,作者把业力合作伙伴分为了四个层次,便于我们有效的展开行动,这四个层次依次是亲人,朋友,同事,和整个世界。我们首先要对亲人行善,然后是朋友,然后是同事,或者说所谋生的组织,最后行有余力时回馈给整个世界。
上述法则应该对我们所有人都不陌生,这正是我们普通人都笃信的“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详细版,可我们在生活中却把这些普世的常识丢弃了,反而去信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样的极端功利思想。作者是两个有大修行的佛教徒,他们在自己几十年的出家修行和出世处事的过程中,不断的验证这套法则,第一本书的缘起就是作者运用业力管理法则成功经营一家钻石公司后的心得体会。
我本人是笃信这套法则的,同时通过阅读《当和尚遇到钻石》系列更坚定了我的信仰,这套法则不仅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更是儒家、道家等其他有广泛影响力的教义所共同倡导的“普世价值”。最近一直在和华杉老师学习《论语》和《孟子》,儒家思想的精要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行事不顺,反求诸己”,也就是从自己来出发,来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从外面寻找,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不能接受的,也绝不会强加给别人。这些思想光芒万丈,震古烁今,这些思想是人类思想的“本”,却被现代人遗失殆尽,反而去寻找各种成功法则,听各种励志演讲,可悲可叹。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是否从自己来反思,还是一并推给其他人,都是其他人不配合,不提醒,才最终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我们看到别人成功是从内心中去努力寻找别人身上的优点来提高自己,还是努力去找对方身上的问题去放大,去否定别人的成就?
我们在抱怨垃圾遍地,有人插队素质低下时,自己是不是能做到不乱扔垃圾,维持公共秩序?
黄海鹰老师曾写过一本《海底捞你学不会》,另众多企业家汗颜,我想说的是不是学不会,是不去学,为什么?是把上面那些常识丢了,反倒拾起了各种歪理邪说。举个书中的小例子,海底捞老板张勇规定,凡是在海底捞工作满一年的员工,离职时不论原因都奖励八万块钱“嫁妆”,如果是小区经理离职,给20万,如果是大区经理离职,则送给他一家火锅店,约合800万。就这一点就把绝大多数老板都看傻了,员工都离职了,没有价值了,怎么还给他一家火锅店?张勇是不是疯了?如果你这么想,你就永远学不会海底捞。张勇自己也纳闷,到处说“我怎么就让别人学不会了”,这就是笃信常识的样子,他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就是对这些农村孩子好一些罢了。前面说了,你做的事情最后都会反射到自己身上,曾经苛刻对待员工的老板就不要埋怨员工背叛,曾经用劣质产品交付给客户的老板就不要认为自己破产是经济形势不好。用行事不顺,反求诸己来看,当发生任何所谓的不顺,或挫折时,要条件反射的向内观,看看自己那些地方做的不好,不对,慢慢,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当初自己埋下的中心最后开花结果。
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过于出世,过去强调来世,对现世往往抱着或消极或无为的态度,这其实是不懂佛教的人讲出的话,我十分建议持这种观点的人读两本书,一本就是这本《当和尚遇到钻石2》,一本是去年推荐过的《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我想,真正信仰佛教的人,都会知道,所谓修行,只不过是和自己死磕,就如孔子一直坚持的“慎独”,在每一个当下,审视自己是否比上一个刹那更慈悲了,是否对身边的人更友善了,是否对这个世界更有同情心了。
这本《当和尚遇到钻石2》中总结的业力管理法则更是简单,方便,适合大多数人开始践行,我想说,我们不要过多关注“大事”,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从简单做起,从自己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