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要去北京看看,虽说小时候跟着长辈们去过北京城,毕竟那是幼小,没有多少记忆,对于北京城的游览实不深刻,倒去过很多古迹,没有什么收获。有想法,便要付诸行动。我就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一路向北,跨越数省之地。
那时候是夏日,北方天亮非常的早,在火车上,我望着窗外,看着日出,一轮红日慢慢的探出头来,然后缓缓升起,在天际徘徊些许,升至半空中,散发耀眼的光芒,这种的美景可谓是难得一见,想必是自己游览北京的前奏,上天安排的一场视觉盛宴。
到达北京城之后,我是从北京西站所出,说说北京西客站,这里是北京日均发送旅客量最大的火车站,每天这里的列车出发可谓是最多的车站,无论在西客站的什么位置,总能看到川流不息的人们,忙忙碌碌的进出车站。在这我可以听到全国各个地方的语言,无论是吴侬软语,还是关中雅言,都于此汇聚成一段段乐章,奏唱着北京的包容与融合。
抵达北京后,笔者在此将有一周时间的游览,或许此次看到的北京,与小时候定会有所不同,长大后的自己对于北京的感悟会更加深刻吧。
二
北京,现在我们中国的首都,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形象,可以说北京就是国家的大脑中枢,全国都要以此为标志。北京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另三个是西安、洛阳、南京,想必不用我说,这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无时无刻都在闪耀着光芒。但是现在,偏偏北京成为了现在的首都,而北京与这三大古都相比,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北京的政治基础却是得天独厚的。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城是不可否认的,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国。又因为燕国都城,临近燕山而得名,称为“燕都”。这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到了秦灭六国之后,在此地设置蓟县,受广阳郡所治。想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说渔阳戍守,失期法皆斩,这些戍卒不愿意等死,然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或许当年陈胜不会想到,要去戍守的渔阳,今日已经成为繁华的城市,更是成为了中国的首都——北京。
两汉时代,又被划入蓟县。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此。汉代之后,从此幽州成为北京的代称。就算是南北分裂,军阀割据,北京依旧是幽州所在,成为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隋唐大一统时期,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隋炀帝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
到了大宋,太宗赵光义平灭北汉后,欲收复幽云十六州,出兵在当时的幽州高粱河地区与辽国大战,奈何不敌,大败而逃,从此幽云十六州没有回到汉人手中,直到明朝建立,从蒙古人手里收复。宋人得不到幽云十六州的后果是,无时无刻都在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可见北京的位置是如此重要。
元代,北京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由此,作为首都的北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再也不是那个北方的军事城市,现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到现在,都在发挥着自己的政治作用。明清时代继续以北京为都城,虽说明代一开始在南京建都,但是到了朱棣,重新把都城迁在北京城,他认为北京:
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所以朱棣迁都更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幽云十六州本就是长城前线,建都于此,可以说就是天子守着国门,激励着前线将士。也正因为如此,明末崇祯帝坚持到最后,也没有投降,自缢煤山而亡,不可不说这是一种气节,宁死不屈的抗争。清军入关,北京仍旧是全国的首都,这座古老的皇城,还在发挥着政治中心的职能,或许是北京的独特优势,使之延续到现在还是首都。
这座古老城市,历经千年岁月,仍然屹立不倒。
三
北京的历史所依赖的还是自己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都是幽云十六州的重要城市,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大冲击、大融合的地区,几千年来,无数次的民族冲突、融合在此交汇,这里是汉人和少数民族的杂居之所,文化的呈现就是五彩斑斓,在这不缺少文人风骨,也不缺少粗狂力道,各种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形成了北京今日之格局。
北京处在群山环抱之中,西部为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的军都山属燕山山脉。最高的山峰为京西门头沟区的东灵山。最低的地面为通州区东南边界。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
“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是为天府之国”
正是因为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北京城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军事基地,群山的环抱让北京自然形成抵御外族侵略的屏障,笔者去到北京城外的居庸关,登上这座关城,看到的风景确实不同平原所见,所见的是群山环绕,密林葱郁,是不同于江南小桥流水。再说居庸关,这里是扼守燕山与太行山的峡谷之中,控制着从草原世界到农耕王朝的最为便捷的地理大通路。从古至今,都是出入中原与塞外的重要关隘,如今的居庸关扼守之峡谷,依旧是北京联系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可以说这里是中原王朝最为重要的地区,居庸关的失去就意味着北京完全在外族的铁蹄之下,越过北京,一直往南,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将会是一无所守,游牧军队的战马可以随意纵横、掠夺、屠杀。或许这是宋王朝永远的伤痛,这也是汉人王朝最难以抹去的伤疤,没有幽云十六州的长城防线,中原王朝无时无刻在游牧民族的屠刀之下,难以想象某一天会突然侵袭。
在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一个伟大王朝在南京诞生了,这一年,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洪武元年。就在朱元璋登上帝位后两个月,将军徐达已经兵临北京城下,而元朝统治者似乎丢失了信心,早已经丢弃大都逃亡草原。就是这时候,将军徐达带领明军进入北京的齐化门,徐达跃马挺进大都,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这表示着从公元十世纪开始,中原政权丢失了四百年的燕云地区终于回归到汉人手中,从此这个地区就如同母亲的臂膀一样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不受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幽云十六州的保护之下,中原获得了政治经济的时间和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作出巨大贡献。
或许当年的朱元璋和徐达都不曾想过,经过四百年的战火,中原王朝终于恢复了对这片土地的掌握和统治,在这里,无数的人民收到了中原政权的保护,农民可以安心耕作,商人可以奔波经商,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使得这里成为了新的乐园,无数的百姓安居乐业。
四
走过长城,来到中国人最神圣的地方——故宫。作为昔日的元大都,处在长城的南部,这里是游牧与农耕的交汇点。北京的崛起,朱棣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他虽然夺走了自己侄子的皇位,登上宝座,开创了永乐盛世。但是在皇帝的任上,自己时刻受到北部边境的蒙古侵扰,而守边的将领却也没法击退,有实力的藩王也让自己裁汰了,而自己当年也是守边的藩王,如今却在南京当皇帝,朱棣越想越烦恼,于是一个伟大的计划在脑海中浮现——迁都北京。
于是一项浩大的皇家工程就开始实施,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开始营建,可以说没有朱棣的这一迁都,就没有今日北京的繁华。故宫所建开始于公元1406年,到了1420年基本完工,故宫的完成,朱棣就宣布将国家首都迁往北京,于此北京真正开始崛起,再也不是另外三大古都可以比拟的了。
走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或许这就是北京的龙脉所在,这条中轴线从永定门开始起,一直延伸到北边的鼓楼,按照这条中轴线,故宫的建筑以此为对称,很多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笔者沿着中轴线,进入天安门,端门,这些都是城楼建筑,行至午门后,这才真正进入紫禁城宫闱,由午门进入,便是太和门,伫立于中轴线之上,过太和门,便可以依次见到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里俗称前三朝,因为这里是皇帝上朝办公的场所,原是处理国家政务所在,可谓是权力的中枢系统,无数的风云人物在此登堂入室。过三大殿后,亦是前朝与后宫的分割线——乾清门,这道门隔绝了皇帝工作与生活的场所,当皇帝走进后宫,就会到了自己的生活场地。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所宫殿俗称为后三宫,这是皇帝休息和大婚的场所。走完故宫,也是一次体力与心志的较量,过了神武门后,疲惫十分,但是脚下中轴线还在延伸。
北京人说这条中轴线是土龙脉,在五行阴阳中,土对应的颜色是黄色,而黄色是皇室颜色,所以百姓就把故宫的中轴线称作土龙脉,正因为这条龙脉,北京的建筑都是严格按照这条中轴线东西对称,完全的方方正正。
五
既然有土龙脉,那么还有别的龙脉,北京的百姓相信北京城还有一条水龙脉。有一座王府也在这条水龙脉之上,这里的人说北京有两条龙脉,故宫的为土龙脉,而这这座王府的选址在水龙脉之上,所以府中处处可见水。虽然不知道这一说是否正确,但是根据数据显示,北京的长寿老人密集度最高的地方就是这座王府附近,或许是玄学,亦不知其真假。
这座神奇的王府就是位于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的西南角的恭王府,它坐落于一条静谧悠长、绿柳荫荫的街巷之中,是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恭王府的历史堪称见证了半个清代政治,虽然只是一座王府,却经历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整个清代没有任何一座王府是如此的知名。
最早,恭王府还不叫恭王府。最早这恭王府叫做“和第”也就是咱们熟悉的著名贪官和珅的豪宅,这位曾经拥有财富相当于当年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第一贪官所建的豪宅,也足以让人们想象曾经这座豪宅会有多么的奢华了吧。当乾隆帝驾崩之后,和珅的命运也走到了尽头,嘉庆皇帝立刻派人去往和珅府邸抄家,把这位最大的贪官和珅的所有财产抄没入库,一代权臣至此结束,民间百姓流传这么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或许和珅就是乾隆留给儿子的,现在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不知如何评说。
整座王府由府邸和花园组成,后面的花园很是与故宫的相差无几,在这座府邸最有名的还是“福”字,据说当年孝庄皇太后在六十大寿之前忽然生了重病。康熙帝效仿古人为祖母请福续寿,在沐浴斋戒了三天之后,一气呵成了这幅绝世的珍品,还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意思是“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孝庄皇太后收到这份大礼后不久,就恢复了健康。她特意让工匠将这个福字刻为石碑,成了皇家的宝贝。而且康熙一生很少题字的,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所以这个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这个福字可以拆分成“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可谓是天下之宝也。
福字碑如何来到恭王府的,至今也无从所知。福字碑所在的恭王府后花园的密云洞,这便是水龙脉的所在,当年嘉庆抄家,想把这个也一起带到宫中,但是一旦搬动这块福字碑,就惊动了龙脉,实属皇帝的大忌,于是作罢。这块石碑就在恭王府留下来了,今日可以供我们这些游客游览,也是一大幸运。
六
看够皇宫王府,停不住的腿依旧前行,来到景山公园的脚下,说起这座山,我也是无限伤感,回想起当年历史,悲伤之感就涌上心头。
公元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就是这一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一个岔路口,在西安,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一路向东,攻克了北京城,而崇祯最后逃到煤山,无颜以对列祖列宗,于是自缢而亡,死前留下遗书:“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的自缢标志明朝的覆灭,而李自成的成功,使自己冲昏了头脑,没有聚集人心。清兵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大顺政权,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满清对中国的统治。或许这一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就是在这景山公园,明朝末帝崇祯在此离开人世,汉人政权的最后一个大一统帝王悲壮赴死。从此之后,满清入关,定鼎中原,开始了异族统治,剃发令,易服令等民族压迫政策让汉人慢慢屈服,想到这里,笔者不免心痛,确实有些民族狭隘,但是我所怀念的文化,再也回不来了。
七
我不能忘怀那段历史,因为历史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标,不以历史为鉴,就只有失去,从不会得到。北京城承载了太多太多历史,笔者现在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游览北京城,笔者所闻所见,也是扩展了不少,增补了以前所不知晓的东西,北京的历史却是隐藏在每一处角落里。
德胜门这座五百年的城楼,见证了明清两代的风风雨雨,正是德胜门,成就了于谦这位民族英雄,这位让完人王阳明也佩服的英雄,立志成为于谦这样的英才。明朝正统十四年,英宗御驾亲征,奈何被瓦剌俘获,大明江山社稷危在旦夕,而于谦挺身而出,力争坚守北京城,呵斥投降派,大声说道:
敢言南迁者,斩!
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于谦的坚持下,北京城稳定了下来,扶立新君朱祁钰,掌握政局。这使得于谦可以整兵备战,虽说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这位不世出的奇才就把北京的守卫设置完善了,于谦的部署使得明军力量增强,而于谦在战争期间,就在德胜门指挥战斗,正是德胜让于谦坚信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能够胜利,天不负有心之人,于谦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城墙之下,瓦剌军队被于谦的力量所震撼,纷纷溃逃,这位民族英雄在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之后,没有接受任何的赏赐,因为他坚信这是自己所应该做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下,正是如此,所谓儒家教育的达则兼济天下,于谦是做到了,诚如他自己的诗《石灰吟》所写: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真正的清白一生的人,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百姓,更无愧与自己,为万民所敬仰。
何为民族脊梁?就是能在国家危难,百姓水深火热之际,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即倒。我不觉得儒家培育的都是柔弱书生,在危难之际,往往书生会挺身而出,拯救国家和百姓。
这就是我所敬佩的,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才是真正的文化。
八
在北京逗留一周时间,游览北京,走过大街小巷,览阅风光无限,见过接天莲叶无穷碧,也遇过随风满地石乱走,身经大珠小珠落玉盘。北京的风景无限好,可写的也是太多太多,笔者不知如何描绘。
赵雷的那首《理想》有这么几句:“一路上,我望着霓虹的北京,我的理想把我丢在这拥挤的人潮”。或许今后的我就是如此,成为一个北漂或者是南漂,人生的漂泊是为了奋斗,而放弃的理想正是在这场命运博弈的牺牲品,不可不说这是一种悲哀,而四季仍旧轮回,自己在这座城市的时光飞逝,转眼就是快成为父亲的年纪,想想当年的理想,或许自己都会笑话一番那时候年轻的自己,或许那时候的自己是真正的自我。在北京的青年人都经历了命运的洗礼,到处可见奔忙的人群,为了自己的生活。
一个人在这座巨大的从城市里,精疲力竭之际,却有泪而不能哭,在这只有去拼命地奋斗,却也一无所有。想想这些,在北京的北漂们,都是这样的感受,每个人还要在这座城市里活下去,或许有时坐在街头,感念自己跌落在生活的失望里,却也无能为力,我们也许都是要经历这些事情,才会学到成长的真谛。
离别之时,我坐上回家的列车,望着窗外,看着这座繁华千年的都城,回想着所见所闻。太阳依然在天空之上,未来的事情我没有所能预知,只有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即可。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年李白所言,虽说我只是一介白衣书生,但是生活是充满希望的,我相信未来是光明的。
北京一行,感慨甚多,领悟到了生活的不易,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是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向上楷模,我为他们的奋斗努力的精神点赞。
文右先生
丁酉年夏京城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