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天之下,如何与父母相处的话题,是贯穿我们一生的探究,而长大后如何与父母相处这绝对是又一个发自灵魂深处的拷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从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到昨天常回家看看的倡议,乃至于明天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提醒;因为彼此都是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当儿女;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书本中寻找答案,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现实在感知真知;所有事物抽象统一的背后又隐藏着具体对立的分析。长大后如何与父母相处,分享如下。
长大后与父母相处一:听父母絮叨当年的“丰功伟绩”。

看过龙应台的«天长地久»:养儿育女的人是否早就知道,当初做牛做马让儿女受高等教育,最后会换得他们从高处俯视你,不耐烦地对你说“哎呀,你不懂啦!”
由于彼此年代的更替,知识层次的不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观念和理念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与时俱进的,以至于孩子会发出无心的“哎呀,你不懂啦”这样的情绪之语;但有时候是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可能会一不留神挫伤父母的小心脏;因此此时的父母都是比较敏感的,特别是和成家之后的儿女住在一个屋檐下的父母。
今天的子女疲于应付工作压力,忙于顾及自己的孩子,就会导致和父母的沟通处于无共同语言的空白期,父母就会自我感觉受到冷落。
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带着孩子一块听父母讲下那过去的故事,就如同歌谣里所唱: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在过去的故事里,包含了父母讨生活的艰辛付出,包含了父母为喜悦的热泪盈眶;更包含了父母为成就我们而奉献出的丰功伟绩。
诉说着这些过去的故事,父母的心情大多时候会豁然开朗,你会发现他们在谈论过去的时候眼睛里流露出的那种光芒是发自内心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世界是他们创造的,他们在诉说他们的成果,他们也已经沉浸在当年的世界里。
当然,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他们可能会喋喋不休的讲述当年的故事,如同单放机一样会重复、会卡带、会跳带、会抹声;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就托着下巴,静静的看着父母,静静的听就好。
长大后与父母相处二:肯定父母现在风采依然不减当年。

特蕾莎修女说过:“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觉是最悲惨的贫困”。女子柔弱,为母则刚,因为孩子需要;父亲寡言,却是座山,因为家庭需要。孩子长大了,父母却老了,但如何让父母觉得自己还有用,还能为孩子奉献点什么,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尊重。
这时我想起了《大树与男孩》的故事,为了男孩,大树先后奉献出了果实、奉献出了树枝、奉献出了树干;最后只剩下了枯老的树根;而最触动我们内心的就是最后男孩和大树的对白:
“我再也没有什么给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树流着泪说。
男孩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个休息的地方。”
“好啊!老根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坐下来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来,大树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由此,我不仅想起了以前老家忙完秋,地里收完玉米,父母都会留一些磨好新玉米面,分装成好几个袋子;然后给我们姊妹几个打电话,并大声的喊话,要我们回家去拿,谁不回去就不高兴。甚至有时候会不厌其烦的用尼龙袋子装好,坐2个小时的公交车给送到城里来。当时真的很不理解,我还刻意的叨叨:几块钱的东西,费劲巴拉的不够功夫钱。老人也只是呵呵的笑着,完全听不见你的抱怨。
后来,我懂了。于是每个周都会提前和父母打电话,学着他们的样子,用着土话,对着电话喊道:爹,家里的韭菜给割点,还有那个豆角,你孙女特别愿意吃……
有时候,一个孩子特别愿意吃的菜会成为他们重点种植的对象,并且会都摘捡的干干净净;分装的井井有条。
这就是父母,就是我们的大树。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让父母安享晚年,就是给他们最好的伙食、最好的环境……其实,作为子女和父母相处,除了孝敬还要继续肯定父母现在风采还不减当年,给他们一个继续爱我们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被需要”。

如何与父母相处是我们毕生需要学习的功课,父母子女一场,前世的修来的缘分,且行且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