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培养自律!

作者: 魏叫小兽 | 来源:发表于2019-08-10 23:05 被阅读1次

    有次在一个群里听别人聊天,说:学习音乐太自由太随意了,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表现的形式可以天马行空。

    不说平时的娱乐,就拿考试来说。文理科每一题都有固定的答案,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努力获得标准答案。

    而音乐考试只要听着感觉好听,至于什么调式,要加什么变化,曲目的选择,可以天马行空的发挥。

    类似的还有画画,一部分人觉得这幅画难看不要紧,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好看就足以获得存在价值。

    我想要学习音乐,我不想被传统的标准答案绑着手脚。

    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不知道,没有标准比有标准更加严格!

    1

    标准答案其实给了你很好的方向,而音乐需要自己创造方向。

    就像是一个人手持路线地图身在沙漠,一个人身在荒无人烟的古镇,前者心里要踏实得多。

    音乐需要自律的程度,是没有接触过音乐的人无法感知到的。

    要知道,音乐传到别人的耳朵里,最终要使人觉得享受愉悦,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演奏者在打开那扇门之前需要忍受多么大的煎熬。

    无数的音符被矫正、被取代。

    一段简单的旋律演奏下来,听者听到的是“哆瑞咪发”,而在演奏者的心里一直端稳着的一盆水,边缘不时泛起水花,控制好不能往外洒掉。这些水花的名字叫做“小节、和弦、节奏、强弱、情感、”

    一个点不到位,就会让观众的体验感下降。练习这些的时候,也需要强大的自律。

    你没有见过专业的音乐人在练习专业时候的模样。

    单说音乐人的一样必备工具,节拍器。

    节拍器的拍点非常枯燥,而每天陪伴乐手最多的就是这种“滴滴答答“的声音。

    听节拍器一般人不出一分钟保准抓狂。而音乐艺术家在练习的时候,一次性开着节拍器半个小时只能算家常便饭,4、5个小时差不多达标了。

    非洲鼓这种打击节奏乐器的练习,更是离不开节拍器。

    2

    有人说原始非洲鼓的节奏太花了,速度忽快忽慢,没有渐变过渡。

    从8分音符,跳到32分音符密集鼓点的大跨度非常常见,有时候还会被吓一跳。

    很容易造成一种感觉:“我可能听不懂音乐,我感觉他再乱打”

    其实只有演奏者才知道,手掌下鼓面上所击出的每一个音,后面都在书里面找得到乐理做支撑。

    非洲鼓的节奏点,乱中有序。

    在非洲鼓的音色上,非洲鼓不像架子鼓。架子鼓的每一个鼓负责一个音色,而非洲鼓则要在唯一的一个鼓面上,用手精确的拍击出高低明显的多个音。

    这个难度好比在海中找到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张开手感受两边水温的差别。

    那需要严格控制手掌和鼓面接触的部位和面积,把凭感觉和碰运气才能打中的音练成精确的肌肉记忆,不会串音,跑音。

    一个节奏型在鼓面的不同部位迅速的变换,涉及多个音色之间的转换,依然做到绝对的音准。

    如果没有每天固定练习时间的堆砌,不断的在之前练习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想必非洲鼓也只能是用来生产噪音,助威造势的一个道具而已。

    非洲人之所以能够随心打出活泼而又迷幻的鼓点,绝对不是凭感觉、看缘分。

    而是天生生在音乐的氛围,习惯了用音乐约束自己。

    非洲人把非洲鼓如朋友亲人一样的以礼相待。并且通过长年累月的苦练,把自己的灵魂灌注在鼓皮和木头里,心跳和鼓点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把想法准确的表现在手上。

    即便原始部落非洲人远离城市生活,他们缺乏管制,自由散漫,可不能否认他们在音乐上的自律。

    非洲鼓大师打了一个随意的即兴节奏,听起来耳花缭乱,而在大师心里就是把一个个装满基本节奏型的箩筐,调整顺序凑起来。《怎么样可以像非洲人一样把非洲鼓玩到极致?》

    音乐至于非洲人,如同语言至于我们。有谁对自己说话是不加思索、口无遮拦的?

    看似随意的非洲鼓,其实学习存在着自律

    3

    还有哪一些音乐形式是看上去粗线条,其实需要如发般细致拿捏的。

    布鲁斯:自由随性,代表着人们不想被传统拘束,向百年古旧做抗争。非音乐人只能坐着听他旋律,可以偶尔跟着律动点点头,但是要站起来配合着音乐来跳舞就有点难度了。

    Blues乐曲里的自律有哪些?他效仿了古典诗人的语句,进行大量的重复,最后一行做总结。曲调以和弦为基本单位,节奏型以44拍42拍为主。

    听得多了,就也能够听出差不多第几个小节要休息,然后下一个小节做一个阶段性的落幕。

    偶尔带着力量的歌词冲击,绝对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情绪的积累,适量的表达。

    布鲁斯音乐很自由,自由建立在自律之上。

    当然除了音乐之外,几乎任何技能都需要自律。

    书法里面有隶书行书楷书,落笔行云流水,笔锋钢筋有力,这算没有限制了吗?

    那你看字有没有写在方框内,字与字之间是不是对齐的。排版工整就是限制。

    有的人说,某书字的大小都不一样,有的字还写出了画的感觉,这总没有限制了。

    一样有自律,因为他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要留下人们可以意会的空间。

    如果就一杯墨汁泼上去,你没有用自律表达出你的思想,那么人群自然就无法猜透。

    4

    能听懂音乐里自律的人一般分三种:

    带着情感去听,

    带着批判思维去听,

    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

    音乐欣赏者,指非专业的音乐人,或者说就是纯粹喜欢听音乐的人。、

    不参与创作,完全凭感觉去听音乐,只要内心觉得好听,不用管这首歌为什么这么好听,甚至歌词的内容,配乐的种类。

    也不要刻意告诉他歌手的身份背景,受过多少训练,连名字都是多余。只要歌好听就够了。

    欣赏者眼里,好听即自律。

    而有机会参与音乐制作的生产者,是属于第二种。

    除了赏析音乐,更多的是带着“为什么”的批判心理,去考究歌曲、句子、词汇,以及之间的细节构成。

    为什么某个段落会吸引耳朵?引导人们口口相传,找到背后的因果关系。

    这需要的对除了音乐之外更多的知识面的了解,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如果单纯的为了享受音乐、听音乐,没有人能够成为一个能批量产出作品的优秀音乐家。

    把音乐当作工作,生产者的眼里,自律等于规律。

    真正能够即带着感情又有批判思维去听音乐的人,也就是之前说的第三种,处于前两者之间。这类人应该是最幸福的。

    我能够单纯的享受音乐,你要我去分析他为什么这么好听,我也有这个能力把歌曲的句式一段段的拆开、放大,抓出关键点。

    一首好听的曲子,就像一件陈列在橱窗柜里、射灯照射下的艺术品,可供欣赏,也可供揣摩。

    音乐人眼里,音乐本身即自律。

    很多人为了到达这一层进境界,也一直在坚持自律的路上。

    在你的心里想成为一种自律,应该有答案了!

    5

    我们不需要把音乐当作工作,也不是自嗨的沉浸在其中。而是要很好的驾驭住音乐,让音乐在我们能够掌控的范围内,为我们服务。

    而在《兽教》手鼓班非洲鼓零基础入门课程里,正合适除了教你基础知识,正确的演奏方法,还要带你享受音乐,享受非洲鼓欢快的节奏。

    在你自律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自律带来的好处和成就感。这样就更有动力往下学习。

    很多同学都说,“老师,在没有找到你之前也学习过很多的课程,可一直就是打不好。直到看到你的教学,觉得很适合我,让我又恢复了学习的动力”

    确实,能不能够学成,除了空有一腔热情,好的老师带领占了起了决定的作用。

    我相信那些之前没有学成功的同学,并不是不努力,而是方向错误。结果学习变成自己跟自己较劲。

    学习不在正道上,所有的自律都是空谈

    当你在学习内部系统课程的时候,你会发现,之前零敲碎打学到的知识其实都是有用的。

    只不过教程把他们重新通过一根符合人体经络运行的线,由浅入深的串起来。

    知识成体系,排列通畅了,头脑自然就清醒了。

    该重点学什么,该放什么,自己就有了规划,自律也就这样培养起来。

    除了基础学习,还实时更新几十首热门歌曲的全曲完整教学。活学即能用,动力满满!

    这样科学循序渐进的成长,每一脚都走得踏实。

    当你可以不再用谱子,能够打任何一首歌曲的时候,自己会为自己的自律鼓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音乐,培养自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wd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