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经常被老师和长辈教导说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好处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对创造这些好处的人进行感恩。
听得多了便渐渐的把这句话印在了心里,连带着对“井”也特别的着迷起来。
小时候在我所出生成长的华北平原上经常可以看到两种井,一种是农田里的机井,一种是家里的压井。机井是灌溉农田用的,压井是家里吃水用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井是村里小学操场中央的那个压井。夏天课间时间大家围着压井压水玩闹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
玩闹之余那会儿有时候还会思考井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
壹
今天我知道了井的发明人。
井是伯益发明的,并流传下来了伯益做井的故事。
知晓该故事是因为昨天在读史记五帝本纪及夏本纪的时候重点关注了伯益这位历史人物,并且还撰写了“结局悲催的伯益”一文。撰写完之后今天仍然感觉意犹未尽,所以今天又检索了伯益的资料。跳出史记看伯益会发现伯益其他一些史记里不曾记载的事情,其中我感觉最为重要的便是伯益做井的事情。
伯益做井讲的是伯益作为大禹的治水干将之一在他帮助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会经常挖掘各种水利工程。在挖掘地面的机会多了之后,伯益发现除了河里有水之外,地面挖掘到一定深度之后也是有水存在的。对此事《玉篇》记载为“穿地取水,伯益造之。”,由此可见井是由伯益发明的。
贰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度过童年步入少年的时候,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在逐渐的提升。最明显的就是阅读书目已经不限于课本了,各种小说、杂志也在不断地进入到视线之内。慢慢的发现了图书里对一些牛人的描述往往会提到某某牛人生活在市井之中。
市井一词不断地进入到我的视线之内,作家在使用的时候基本都是以市井来代指街市,用来描述老百姓的生活场面。
为什么街面市场被成为市井呢?这里就涉及井的重大作用了。
因为人的生存最重要的就是有吃有喝,人的生活一天都离不开水。所以古代包括现在人类居住地都要考虑水源因素。在没有水井之前,人类的居住地都是在河流湖泊边上。在有了水井之后人类的居住范围逐渐地有了脱离河流的能力,比如为了避免被洪水淹没也可以再没有小溪的半山腰建立村落了。
所以因为井提供了水源,人类逐水而居,再一个水井打好之后人们便围绕着水井建设房屋。建设的房屋多了变成了街市。古语有说“改邑不改井”便是讲的一口井对周边居住人群的重要作用。
叁
那么既然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作用这么重要,那为什么作为发明井的伯益在后世不怎么知名呢?在当时为什么没能顺利接掌禹禅让的帝位,而被夏启取而代之了呢?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人口基数太小了。当时应该算是彻彻底底的地广人稀,临水临河的优质生存之地很多,足够当时的人们使用,所以人们对井的需求度还不算太高。井的作用的重要程度是随着封建时代人口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变得重要的。随着城市的建立,居住人口的增多,人们大多只能靠打井来解决水源问题。
所以伯益的这项发明对他生存的那个年代的古人来说用处并不明显,并不能大幅度的提升伯益的威望,名望不足所以伯益未能成功禅让。
随笔拙谈,欢迎大家雅正。
注:Image by M W from Pixab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