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死后,继位的本该是伯益,伯益是东夷首领,也是帝禹亲定的继承者,当时的继位制度是禅让制,推有德者居之。按道理说这伯益应当是有些功德的,不然禹也不会把帝位禅让给他,但按后来发生的事来看却又不是如此,伯益在为禹服满三年的丧期后,坐上帝位的却不是他,而是启。
启是禹的儿子,据说在伯益继位以后,并不能使人心信服,一些部落拥戴启登帝位,事后伯益带领东夷部落联盟反攻夏启,结果却是个兵败的结局,反倒稳固了启的地位,若事实真是如此,那伯益可以说是德不足以服人,功嘛,战败之人,似乎也称不上是有功。如此之人,也难怪登不了这帝位。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好像却又存疑,因为这件事还有另一个版本,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伯益继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帝位。短短一句话,却满是血腥味儿,如此看来启这帝位来的有些蹊跷,夏国的历史太过久远也太过缥缈,这两种说法早已是真假难辨,我们也无法给下个定论,但有趣的是这两种说法都承认一点,那就是禹死后,禅位给了伯益,而不是启。无论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启这帝位来路不正,或许夏启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篡权并且成功之人,而这也要多亏了禹的创举,在禹之前,只有权力的争夺而谈不到篡权,而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确立了这天下最大的权,并且确立了继承这权力的人,而这人本不该是启,国家建立之前,最大的权尚无定属,那这权谁都可以来争上一争,所以只有争权而没有篡权。但现在不一样了,这权力已有归属,那启再来争,便是篡权。
而且启的成功也为中国的历史掀开了全新的一页,这与启的身份有关,启是禹的儿子,这是从所未有过的事情。之前的禅让制度,避嫌也好确是选材也罢,都从未有过两代权力的交接出现在父子之间,这一新局面的出现也给了启新的灵感,况且这权本就是自己夺来的,断然没有再送出去的道理,禅让的老办法是肯定不会用了,于是夏启做了古往今来最大胆的创举,将这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一有心或无意之举,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若在之前的禅让制度下是天下为公,那么从此天下为家。帝王之位成了一姓的专属,整个天下也成为了一姓的专有之物。直至周朝分封天下,完善嫡长子继承制,将这一制度彻底完善,而这一切都是缘自夏启,除此之外,夏启的另一创举,便是他是第一个篡权之人,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不能不让人眼热,原来,这权是可以夺来的,这一先例一开,从此这帝位之上便平添了许多刀光剑影,从此血腥。
不知夏启在开了这杀戮之后是否会后悔,或许他的儿子会。启在死后,将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太康,这帝位实在是来的便宜,功德不论,只需一点那便是有一个好爹。轻松,实在是轻松,或许就是太轻松了一点儿,太康继位后,只顾玩乐而不理政事,但他忘了,他的父亲在给他留下这桩便宜事外,还开了一个先例。他忘了,却不代表别人也忘了。很快有穷氏首领羿举部西进,受民拥戴夺了夏政,逼走了太康,更为有趣的是,这有穷氏的首领羿是东夷人,而当年那被夺了帝位的伯益正是东夷人,哈哈,原来转了半天又回去了。不过这羿的帝位却也并不那么安稳,后来还不是落的个身死的地步,不仅丢了帝位,连老婆都被寒浞抢了去。而后又是少康夺回正统,续了大夏的天下。自夏启以后,可真是搅乱了这一滩死水,乱世将起,从此兵伐不绝。
中国几千年历史,朝代的更迭可曾断绝,其间子弑父,弟弑兄,宫闱之乱,同室抄戈更是层出不穷,最终能掌握那权的哪个不是染满了鲜血,中华所谓二十四史,又有哪一部不是由篡权者所写,这头一旦开了,便停不下来,夏启不该开这个头,但却又不能不开这个头,就算他没有做,也自然会有别人来做,只要那最高的权在一日,就不会缺争抢的人。历史也因此而壮阔,因此而有趣,会有更多的篡权之人,或成或败,却乐此不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