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我上晚班——一家瑜伽馆会籍顾问的工作。入馆就注意到大厅休息区一位老人,雕塑一般地坐着,眼睛盯着对面的墙壁,专注地欣赏着一件宝贝似的,又好像发呆,配上那一头浸染着岁月味道的白发。很是让人联想到"老年痴呆"的形象。也不由惹起我的“关心”——准确说是好奇,她是谁?
“客户的母亲,她女儿上课就带来了”。前台女孩解答了我的疑问。我的问题和前台的回答,恰好被刚上完课退卡的一位女客户听到,她艳羡地惊叫道:"喔嗷~~真好啊"
真好啊——这不正是那种曾火极一时的“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成功案例么。成功的让人想取经。
于是,笑脸迎向老人,眼神对视时,老人立马微微抬起身子,深深点头回笑,让人感受到的不止是礼貌,还有热情,和那种想说说话的渴望。
"您多大啦?"我忍住攀谈起来。"83啦"。老人丝毫不介意有人问她高寿,高龄似乎说一桩值得骄傲的事。老人的表情流露着继续表达的意思,自己一时竟没话问,看老人桌前没水杯,问她喝不喝水。老人连说“不用,不用”指着饮水机说女儿的杯子就在那儿,又微笑着双手连连比划,连说了两声谢谢,说女儿马上就上完课了。
上一节课是12:30,课时1小时。此时2:00多,课程早已结束,老人的女儿呢?连上下一节课吗?
下一节课3:20,课时1小时。
我跑去问前台,这老人的女儿有没有上课,人去哪儿了?前台女孩还逗我,让我猜。她也一脸疑惑,说老人女儿上的12:30的课,怕是早走了。
“走了,怎么可能?”。现在都快三点了啊。下节课马上开始了,难道约了下午的课?我心里疑惑,这犯痴呆症的怕是女儿吧。怕不是老人被丢下不管,是女儿被看丢了吧?不然,按常理,中午那么长时间,教室距离大仅厅几米,作为正常人的女儿都不曾过来看下老人吗?或着告诉下老人还要等多久吗?要是等到下节课上完。老人整整等4个多小时啊!
我急了。问前台要老人女儿的电话,想问问怎么回事。前台迟迟不给,估计怕得罪客户。让我去问老人要。
问老人要手机号,告诉老人已经下课,不知您女儿去哪儿了。教室里其她人在休息,不好一一打扰。老人连连摆手说不用打电话,说就快下课了。女儿一定还在,就这么大地方,她看着呢。
我说马上下节课开始了,下课就四点多了。
老人指着对面墙壁,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说:已经进去几个小时了哇,你们上课时间有这么长吗?"
我这才注意到,雕塑一般的老人,竟然盯着对面墙壁的钟表过了几个小时。更生气有如此女儿,中间一个多小时都没来陪陪老人。瞬间气急败坏。再次要打电话,老人连连阻止,也不好再为难。恰巧这时有个中年女子换完课牌,老人忙问"还上课啊?",女儿冲着老人狠狠甩来一句"你在家不也一个人呆着吗,你就好好呆着行了"。老人没敢在多问一句,之后的一个小时,我在工作,老人则一直盯着钟表看。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陪伴的过程中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态度”啊?第一次感到,仅有陪伴是不够的,有温度的陪伴才是令人称赞的,是陪伴的温度,决定着幸福与孤独的尺度。
曾看到一句话“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很多人清楚自己终有一老,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难以善待眼前自己的老人?
从婴儿紧握拳头想要抓住一切开始,学业、事业、爱情、婚姻、各种名利日渐丰满生命的内容,唯独生命本身日渐消融,紧握的拳头变成松摊的双掌——证明着年至老矣时,什么东西都不能填补内心的孤独——心慌啊,唯爱与亲情的陪伴是驱赶心慌病的最佳良药。可是很遗憾,我似乎没能从老人身上看出女儿的那一声"吼叫"声中看到温情。
我一直等着那个"孝顺"的让我羡慕的女儿出来。等来的是却是不理解。直到此刻,我依然相信我看到不过是表象。一定不是我不理解的这样,一定是最初艳羡的那样。
老人女儿上的下午那节课,比平时任何一节课都长。我比老人更盼望它的结束。
下课时我顾不了别的,去接待客户。忽然听到一声很大的吼叫"你管那么多干嘛",转身一看,正是这对母女,只是老人从女儿身边迅速回到椅子就坐,一动没动。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生怕不听话被女儿抛弃。旁边人错愕的表情和之前离开那个人艳羡的表情形成极大反差,我心里极其不舒服。怔怔看了半晌。还好,在没有多一句吼叫。直到老人的女儿快速腿还课牌,大步流星离开时,老人蹒跚着小碎步紧追其后,直到离开我的视线。我还在疑问,这是一对情深的母女吗?
幸与不幸得标准,绝不能以肉眼看到的一切下定论。毕竟,能陪着83岁老人的不会是一个看起来温柔善良说一句好话的别人,而是老人的女儿,能让一个83岁老人痴痴等待的也不会是别人,而是她的女儿。谁又敢从几声争吵中断定亲情的好坏呢?亲情相处的模式远比外人看到的复杂。其中一定有外人所不知的无奈。这也是我在数日后见到这对母子得出的个人之见
又是一个冰凉有雨的下午。值班的是我和另一个同事,忽然眼前一亮,正是这对母女一,前一后走进管内,老人拎着滴水的伞,径直走到上次的位置,坐下。女儿换课牌,快开课了,时间有点紧,她匆忙询问健身卡转让的事,她表示因为老人的缘故不能上课了,要在家多陪老人。说着,女儿就激动的讲起今天的“险情”来:她说自己刚一出门,雨挺大,就安顿老人在家等着她回来,谁知老人就不顾一切冲进雨里,鞋都湿了,真是令她又气又揪心,这情况她也没法安心上课了,女儿一副无奈状,迅速进入教室。我们示意她上课,表示帮女儿办理转卡的事。
转头再看老人,她冲我一笑。经过老人身边我说这么大雨不应该出来,老人两手做出拍心口的动作,双眉紧皱,说道:心慌啊,一个人呆家里心慌啊。我愕然。
慌就是那种孤独感吧。自己年纪轻轻,曾深深的恐惧过孤独,孤独袭来,不知该找什么人说说话。有次、打电话给哥哥,明明知道他会说抱怨一些家里的烦心事,正常情绪下我会烦躁躲避,而孤独时,只要能听到亲人的声音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哦,我不是来诉苦的,我是借此说上次对这对母女的不理解——女儿冲老人的那一声吼,只是声音大点而已。何况老人的耳朵有点背。那一声外人看来的"吼叫",散发着肉眼所不能衡量的"温度"。我们看到的这一例,已是难得的“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真实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