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成长:以“全区同备一节课”为载体,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教研范式
“全区同备一节课”,不仅仅是给老师们提供了现成的教案和课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同备磨课活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能力,最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
这次的“同上一节课”磨课环节,是“同备一节课”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备课的深化。这个环节才是我们备课的核心要素。
这次的“同上一节课”磨课采取的“双线并行,相互促进,协作共行”,是“双轮驱动”。
活动的驱动力就是我们建立的两个共同体,一是以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为成员的学科教研共同体;二是以优质学校牵头的校际教研共同体。两个共同体深度互动和密合,构建纵横相通的教研联动机制。
区级、校际和学校,构建了我区三级级教研机制,发挥行政和教研密切协同、联合攻关的体制优势,建立“多级联动”教研机制。在两个共同体建立的文件上,就对三个层级的职能定位、分工落实进行布局,构建了纵横相通的教研联动机制。
“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是基于我区实际设立的。我区是驻城区、主城区,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需求高,
海淀区教师人数多,学校规模差异大、城乡差异大、教师需求差异大,为满足不同需求,我们构建了横纵相通的“区-片区-学校”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区级教研整体规划学年教研,开展学科专业指导,统筹推进三级教研,每年召开区教研工作会;联片教研针对片区学校特点和教师需求,探索指向教学实践的、参与性强的互动式教研;校本教研则聚焦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学习难题的解决,开展学科和跨学科的专题研讨、持续实践,帮助教师实现从理念到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例如:在基于学业质量评价大数据开展分层分类反馈、指导教学改进的实践中,在区级层面,我们面向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干部,着眼于全区发展整体情况及学校发展的基本分布与态势,示范评价数据使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凸显整体性;在学科层面,由学科教研员面向学科教师,着眼于学科发展整体状况、优势及问题,进行凸显学科特点的教学改进指导;在学校层面,根据学校需求开展入校反馈,并尝试建立不同学段的关联,追踪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增值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诊断与改进指导,推动学校建立看发展、看增量的评价理念。三级教研优势互补、纵向衔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共性和个性需求。
2. 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协同攻关机制
为了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题,海淀区以“深度学习”“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促进自主学习的线上与线下融合式教学”等项目为抓手,开展群体性大教研。教研员牵头,与高校专家、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聚焦学科课程育人理念、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项目学习、增值评价等关键内容开展研究性实践。通过“问题-研究-实践-改进”的教研模式,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边实践、边改进,螺旋式提升了课程育人能力。以项目为载体的教研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其一,问题是教师教学中的真问题;其二,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对象;其三,教师能够马上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并及时优化。
四
校本教研,建设“双微驱动”的学科教研基地
为满足学校的差异化需求,改变年级组管理体制下学科教研组功能弱化的局面,海淀区开展了“首席领衔、双微驱动”的学科教研基地群建设工作。“学科教研基地”是以学校学科教研组为主体,聚焦学科建设,围绕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学业评价、资源研发和教师发展等重要内容开展研究和实践,旨在解决校本难题、赋能教师成长的教研共同体。这是区域教研的拓展和延伸,是打通区域教研到教师课堂“最后一公里”的通道,也是建设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的重要阵地。
海淀区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遵循“内涵建设、激发活力、主体互动、多方合作、分类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行政统筹、学校自主申报、教研跟进专业指导的行动策略,制定先中学、后小学的推进流程,共建设141个学科教研基地,覆盖43个学科。学科教研基地建立了首席教师领衔的“双微驱动”工作机制,即“首席教师”带领“微团队”,以“微项目”为载体,围绕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性学习主题、挑战性学习任务、持续性评价和开放性学习环境等专题开展实践研究,激发了教研组的活力和学校自主提升的内在动力,形成了校本学科教研的新思路,促进了优势学科再发展,推动教研组实现由“规范型”到“研究型”再到“创新型”的进阶。
同时,海淀区构建了由区教研支持的“学科基地-片区学校”教研共同体。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过程就是培育学科名师团队的过程,孵化培育了一批优秀“种子”。为发挥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海淀区还支持基地校承办区“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成长中的骨干教师”等系列论坛活动,辐射带动了学校集群式发展。历经七年,海淀区学科建设从1.0到2.0的系列行动,促进了区域学科课程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
校际联研,构建双向互动的跨校教研模式
1. 一体化联合教研助力普通校教师集群式成长
优秀教师总是稀缺资源,为了更大程度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海淀区有组织、系统地探索出“一体化联研”与“双师课堂”双向互动的教研模式。例如:在新冠疫情突发和不断散发的背景下,2020年3月,为探索影响学生线上学习效率的关键要素、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海淀进校教育集团设立紧急攻关项目“中小学线上教学设计与实施”。教研部门和学校联合实践,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高效教学,探索出人工智能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和联合教研提质的新样态。我们通过教研员专业引领,组织多校教师联动,依托在线互动平台组建云端教研共同体,系统规划组织主题式教研,形成具体的联研方案,研发动态跟进的联研工具,构建高效的联研机制,探索出线上线下多场景交互的一体化联合教研模式,助力普通校教师集群式成长。
2. 探索基于一体化联合教研的“双师课堂”模式
为了让更多普通校的学生听到名师的课,海淀区组建了包括“1+1”和“1+X” 模式的校际“双师伙伴”,系统设计促进深度互动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组织分工,探索出人工智能助力的“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协同教学、线上听课、反思交互和改进”的主讲和助教互动型远程协作模式。在教研员的专业指导下,以课例研修为载体的一体化联合教研促进了优质师资共享和课堂教学提质,同时支持了教师轮岗的柔性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