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文学
当家成为一丘割舍不掉的坟墓 ——读《家》有感

当家成为一丘割舍不掉的坟墓 ——读《家》有感

作者: 插画板 | 来源:发表于2017-09-06 16:47 被阅读0次

         我打着寒颤合上这本书,两天的时间,四百页的纸张,于平时我读书速度而言,多花了一倍的时间。因为在看的时候,我在心里读响了每一字每一句,连景色的描写都不忍似平时那样一扫而过。


         整本书,我流过两次泪。

         第一次是在看序的时候,作者谈起生活中的激流前说:“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也有过周围都是无边黑暗的时候,虽不绝望,但是那时候的我很孤独、还有对自己深深的失望。我失望于渺小无能的自己无力对抗于客观的现实,我失望于我没有直面生活中那股不可预知的激流的勇气,我更失望于自己常常败给自己的懒惰与懦弱。我捧着这本书这样想着,坐在从市里回往住处的电车上,从周曹传来我至今还听不太明白的语言,仰头看向窗外电车正在驶过一片海岸。我想到我是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我想起母亲慈爱的笑脸,想起父亲滑稽的醉态;我想那个近几年在我失意时,给我提供充足的喘息时间的港湾了。可十四年前,这个家也是我急于逃离的对象,尽管现实给了我一个相对平静的结果,却无法抚去我心头曾有的灰暗。这就是生活原有的样子吧,我们阻止不了生活激流的排山之势,要么与之相搏,要么被其埋没。然而,当我想到自己处在没有与之相搏的能力,又不愿被其埋没的境地时,酸楚充斥着整个胸膛,眼泪就那样无声地落下了。

           第二次是我看到最后,觉慧离家的当天,觉新在别人家门口对着逐渐消失不见的小弟的背影一直不停地招手。觉慧立在船头,他的二哥觉民和两个朋友不留痕迹地消失在视野中,随之消失的还有他成长了十几年的家。他虽逃离了那个直接或间接埋葬了无数青春可爱的生命的牢笼,但他所面对的未知呢?我们生长在小说背景时代的几十年后,自然是知道他的未来是光明的。可是当时那个时代无数的觉慧真的就那么那么地相信并且知晓他们的未来是光明的吗?他们怎知,逃离就不会面对更加让人生不如死的事情呢?除非,消失在觉慧身后的那个家已然成为比面对未知还更可怕的存在。他可能会抱着:“逃离或将要面临不安定的未知,但若在这个家呆下去真正的自己就会死去。”这样的想法,为了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小小年纪便拿出面对未知的勇气。尽管他身后有朋友的帮助,有大哥解了他如何生存的难题。(他的身子逃离了他又爱又憎又蔑视的家,却还要靠着这个家的银子来支撑他的逃离,尽管这点有些讽刺。)我很敬佩他,比起他只身一人离家当叛徒的勇气,我更敬佩他踏向未知的果敢。


         对于琴与梅,我有同为女子的共鸣与愤慨。

         在有可能有乱兵闯入高家时,琴面对梅一句:“我只有这条命。”的回答,面对整个大家族没有一个人可以救她、连她最爱的觉民也不能懂她的现实时,她终于在绝望中认清了平时比一般女性勇敢的自己其实与他人并无二致。她平时自以为与众不同的骄傲、她挂在嘴边的新思想、她对做一名新女性的向往,在面对活生生的暴力即将到来的时候,一切都失了作用。小说中那晚并没有乱兵进家抢劫,她们清白的身子逃过了一劫。但,倘若那晚乱兵入了家门呢?倘若那屋里的女性全都走向了《大宅门》里大姑奶奶的命运呢?除了让她们去死,她们的爱人能保护她们吗?若她们没了清白,若她们不想死,她们还有未来吗?她们的爱人还会不离不弃吗?她们能背负着自己已不是清白之身的责难与闲言碎语生活下去吗?无论新与旧,思想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盔甲,但在面对现实的磨难时,无论多么先进的思想,多么坚定的爱情,都只会显得苍白与无力。

          梅是我可怜的一个角色,却也是我觉得最可恨的一个角色。怜她凄苦的一生,恨她无力承担自己选择的懦弱。的确,在小说的设定中,她有不可违背母亲婚令的无奈,有挣不开的旧制度的约束。但,梅既已选择了不抵抗,就要勇于面对自己不抵抗的命运。一直责怪自己的母亲不了解自己的心事,误了自己的大好姻缘。她可曾对母亲说起过自己的心事?难道别人还要变做蛔虫跑进她肚子里去了解她的心事不成?既已把自己命运的主动权拱手相让,也就失了责难别人的资格。我愤她没有选择争取的懦弱,更恨她不能承担后果的软弱。回省城之后,她一直无法释怀,最后郁郁而终。这也是她自己选择的归宿。她不愿意放下过去,不愿意放过自己,甚至让另一个牺牲者瑞珏都觉得是自己对不起梅,觉得自己霸占了梅心爱的人。而瑞珏是封建礼教牺牲者,更是梅与觉新之间懦弱爱情的牺牲者。

         全书的女性,我最恨的是梅,最怜的是鸣凤,最心疼的是瑞珏。


         比起梅的懦弱,觉新的懦弱却掺杂了更加复杂的东西。作为父母早逝的家中长子,他要承担起他这一房的责任。既希望弟妹不像自己那样做了牺牲品,又希望能够拉下一个牺牲品同自己作伴。或许他觉得,如若出现了同自己一样的无抵抗主义者就似在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他们”是任何人都反抗不了的;假使有了反抗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别人在用现实嘲笑他的懦弱,他害怕自己的错误就那么赤裸裸地显现在他眼前。他带着两副面孔穿梭周旋在家族中间,退让是他唯一平息与他房争执的办法。直到他退让到深爱自己的妻子没了性命,退让到连埋葬自己妻子的资格都失去了。在爱情上,他于梅于瑞珏都有所亏欠,他不能放下任何一个,也就意味着伤了两个。他带着矛盾与挣扎、拖着几乎只剩躯壳的身子、硬着头皮在这个家中煎熬着。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他的位置,至少让这一房在家中获得生存的资本。也给了两个弟弟选择自由与抗争的机会与任性。不然,他死了,接替他在这个家中位置的就是觉民。

         觉民不像觉新那样懦弱地鲜明,又不似觉慧那样善良地鲜明。他安然于少爷这个身份,不怎去想下人们的酸楚。对于耍龙灯人被花炮烧了的节目,也只是觉得看多了便只剩无聊了。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事情抱着极大的热情,对亲近之人的不幸深感同情,却也不会让自己失了理智。捍卫爱情所做出的反抗,也是一步步去实施的。我浅薄地觉得,觉民是清醒着为自己活着的人,他更像一个真实的人。老太爷在离世之前叫回觉民,不再逼他结婚了。觉民与觉慧便沉浸在自己认为的胜利中,甚至在觉新为瑞珏准备去城郊行李的当晚,拿自认为的抗争胜利的得意来与觉新争辩。觉新固有自己的软弱,是该骂的。但是如若老太爷没有在那个节骨眼上去世,如若最终老太爷登报与觉民断绝关系。那觉民会抗争到最后吗?离了这个大家族,这个长房的二少爷在当时的情景之下,能够为自己和爱人寻得一处立身之所吗?失了少爷的身份,他将如何生存呢?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正是因着这两条,因着他单纯的信仰,他才走上了自己想走的路。他想办法脱离那个似坟墓的家。如果觉新没有帮他,向朋友借钱也是要离家的。至于离家后如何生存,他并没有细致的规划。所以他是幼稚而大胆的,如果瞻前顾后,怕狼怕虎,可能就无法逃脱这个活坟墓了。他怜悯下人,为下人的不公平待遇而愤怒,嚎叫着让周围的人也同他一样同情下人,怜悯下人。却没有可实行的办法能够改变下人们的命运。就连他的鸣凤投湖当晚,他急于报刊的事情,并没有给鸣凤说话的机会。毕竟在这晚之前,在觉慧的脑海里,鸣凤在与一位作者告诫新青年的“应该反对恋爱,不可轻惹情丝。”的斗争中已经失败了。觉慧怀抱着献身社会进步的热诚、将要忘记那双满含“纯洁之爱”的双眼。鸣凤死后,觉慧恨带给鸣凤悲惨命运的权势与制度,却忘记了自己亲手斩断了鸣凤最后的希望。她以为他能救她,却只能在投湖之前“温柔而凄楚”地叫一声 :“三少爷,觉慧。”她为了她的爱情、为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嫁这样的话,就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她如此深爱的男人,在寻找她无果之后,竟回去写完文章睡觉了,竟还经过思索后准备“把那个少女放弃了。”我并不是要苛责觉慧,鸣凤活着的全部希望与意义只有觉慧的爱;而觉慧活着的意义除了这纯洁的爱,还有更远更大的理想。这一差异已决定了这份纯洁之爱的悲剧。

         如果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全部都能自食其力,不依靠家族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那么,他们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怕的是,在那个旧体制之下,自食其力之日尚未到来之时,便已被手握生存大权的父辈祖辈决定了自己的婚姻甚至整个人生。


         近来我常看到与“原生家庭”相关的文章。最近,甚至在一条“某年轻女性疑似自杀”的微博下面的评论中看到:“她死肯定是她爸妈不真心关心她,很多抑郁症都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我并不否认这条评论有他的道理,但我个人认为,只要我们还是想掌握自己命运的、清醒勇敢地活着的真正的人,那么原生家庭就没有那么可怕。我们与父母,父母与他们的父母,都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处世环境,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的思想是多么复杂、神奇、可怕又可敬的,如果只将一切不幸、性格中的弱、缺点全都归于原生家庭,那岂不会失去我们审视反省自己的机会?

          觉新将一切都归罪于周围的人与家庭,他放弃反抗,却想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不想海儿长大后像自己一样。这一点像极了当下的一些父母,将自己做不到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却不曾想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倘若海儿长大后没有成为觉新希望的人,那觉新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老太爷,认为海儿忤逆了他?

          巴金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真不忍挖开回忆的坟墓,但也说过如果没有前十九年梦魇般的生活,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行走在现在与将来,父母的想法、甚至要求,自然会有不适于我们目前处境的地方,但如何选择对待,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对于我来说,无论以前的那个家给我带来了多少惊吓与痛楚,让我的性格在形成的过程中走向了如何偏激的境地,我还是感恩于那个家,感恩于我的父母给我生命,将我生为一个人,看到这大千世界。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即使我的原生家庭变成了一座困着活人的坟墓,我也无法割舍掉自己曾在那里生长过的印记。

          但是,我会抓住自己能够选择的主动权,并努力地成长为一名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家成为一丘割舍不掉的坟墓 ——读《家》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lv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