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大多数父母的夙愿。而这种夙愿随着时间的演变和周遭环境的影响,似乎现在已经趋于畸形。
当孩子未成形时,父母早已为他们规划好了未来几年的生活,希望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将自己认为对的强加给他们,可曾考虑过他们的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近些年来,因压力大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孩子人数在逐年上升,究其根本,原因到底何在。父母理所当然的都是“为了你好”,我们仔细想想,是这样的吗。记得,媒体曾长篇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重庆地区,一个9岁女孩,3年换了6个特长班,仍无任何特长兴趣,因此向父母写下保证书:我自愿不学习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等多样课程,还包括绘画、武术。我长大后不怨爸爸妈妈。保证书的最后一句,写的在也直白不过,家长的小心思,似乎全部被9岁女儿所知晓。大多数人渴望父母的爱,可是我们需要的是平等自由的爱,而不是照盘全收。虽说孩子认知较为单一,但在类似于这种家庭对持中,家长几乎在孩子面前是透明的。任何粉饰的虚假理由,在孩子面前都起不到作用。我们购买新的东西回来都知道阅读说明书,了解其性能价值。养只猫,养条狗,都知道,咨询相关人士,或百度了解宠物内心。那么为什么唯独在孕育孩子的事,遵循自己的内心。对待孩子的事真的不能虚应差事,就像不能强迫鸡游泳,不能强迫猪上树一样,不要强迫孩子成为自己不喜欢的类型。
晚清民国时期,文化积累匮乏,教育环境恶劣 ,但戴笠在那样的环境成长的很好,甚至于,民国年间,戴笠的名字能吓死人。戴笠的母亲在当时只是识得几字的女文青,她为何可以将孩子孕育的如此切合孩子的发展。戴笠没有任何特长,没有任何爱好,智力不突出,资质普通,这样一个人却成为了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在戴笠出生时,他母亲发现孩子并无任何天赋,也不想像其它母一样,强迫自己光脚的孩子去和穿鞋的孩子去争,所以她另辟奇径,选择培养孩子的心胸和格局。
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人们在上面留下色彩,在他们还未有自主选择权,是需要父母为其做一些引领和指导的。所以,助跑式教育本没错。
网友评论